余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余姓,中國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國版中列第90位),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52%,當年排名第41位(在2019年公安部最新人口統計數據中列第40位)。人口分布上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字因古時讀音區別,故有多種不同的源流差異。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為多。
余姓歷史發展
余姓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
余姓圖騰 由余是周攜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孫(另一說是晉國姬叔虞之後),在出使秦國時,秦穆公見其有才,於是用計留作己用,任其為上卿。由余在任期間,為秦穆公制定攻討西戎蠻族的策略,助秦滅西戎十二國,使之拓地千里。由余的後人以其名作為姓氏,稱由氏和余氏。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大禹有妻塗山氏,據《姓氏考略》記載:“傳夏禹之後有餘氏”。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繼禹而為天子。次子宰,被封為顯。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余度王,其後以封地為氏,稱余氏。
源流三
源於余丘氏,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地區的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稱余丘氏,後簡化為單姓余。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棧道(褒斜亦稱褒余),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余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余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伙等,其中以陝西漢中一帶秦姓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余氏、褒斜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余氏、俞氏、於氏、勝氏等。
⑵.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 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後多冠漢姓為余氏、玉氏、裕氏、於氏、婁氏等。
源流六
源於赤狄,傈僳人,鮮卑人,古氐人,畲人,党項人等,如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即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余氏世系源流
余欽(始祖由余三十代後裔)-→杲(唐肅宗昭武校尉始遷新安郡) -→膺(代宗翰林學士)-→庸(憲宗史館修撰)-→戭(爵祿同父,子三:從、良、袠)-→良(宋贈禮刑二部尚書,徙居洪州分寧長茅裡為長茅始祖,子五:革、賁、旅、鹹、升)-→咸(子二:榮、庠)-→庠(宋贈禮刑二部尚書,子七:迢、琛、權、遵、倫、敏、軫)-→倫-→諒(子五:亢、箕、參、奎、柳)-→柳-→湜-→彥孚-→時敏(子二:輔、明)-→公明(子二:榮、名)-→世榮-→良佐(子二:三俊、以時)-→三俊(子四:上卿、正卿、舜卿、瑞卿)-→瑞卿(元工部都水司主事,子四:天益、天爵、天和、天保)-→天爵(元太常院禮儀同知,子四:文光、文采、文榮、文華)-→文榮(徙湖南臨湘萬庫裡為萬庫裡始祖,即朝興公。註:余欽傳至朝興公,凡十七代中間自唐開元至正都五百廿八年是謂長茅世系;朝興公遷湘以後為萬庫裡世系。子八:福、賢、文、才、貴、忠、直、壽)
余姓姓氏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先祖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對居住在中國西邊的諸類蠻族的統稱)。至由余時,初在西戎任大夫一職,後奉命出使秦國。秦穆公見由余才德,便用計留由余在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是史上最早提出“仁治”說法的,詳見《史記·秦本紀》。由余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余姓遷徙分布
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佔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後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
北方此際戰火連綿,社會動盪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沖,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晉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餘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餘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以孝行著稱。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餘姓將佐隨往並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賢院學士余欽。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後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還有餘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後不久余淵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長沙,三子余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余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
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餘姓也得以繁衍發展。清代,有餘姓自福建省遷至台灣,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領余日清。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會城市薩克拉門托市市長余福慶(兩次連任)。
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
余姓傳統文化
余姓郡望堂號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盞縣)。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晉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帶。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肅武威)。元末死節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諡忠宣余闕公世居地。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闕諡“忠宣”。
清嚴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朝時期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後,封天錫為奉化郡公,他逝世後諡號“忠惠”。
八賢堂:北宋仁宗時余靖,曲江人(今廣東曲江),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聖年間,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氏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跡津津樂道。
四諫堂:余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世稱"四諫"。皇祐間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廣州10年,勤政廉潔,歸時不帶南海一草一木,廣州建"八賢堂",靖為八賢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書。余氏四諫堂、八賢堂即由此而來。
其餘有忠厚堂,紹賢堂,培元堂,端本堂,敬義堂,敦睦堂,親睦堂,敦本堂,白華堂,風采堂,永言堂,豐樂堂...等。
余姓家譜文獻
浙江仙居樂安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黃岩蘆洋余氏宗譜稿,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稿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安徽余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第十二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卷,(清)余克制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郡余氏家譜,(民國)余日院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卷。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安徽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清)余家修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石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歙縣藍田余氏統宗世譜,(清)余天柱編,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歙縣余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首。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安徽舒城龍舒余氏宗譜十二卷,(清)余紹瑞、余恩聰等續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缺第一~四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福建建陽書林余氏重修宗譜不分卷,(清)余振豪等修傳鈔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新安堂刊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福建安溪余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婦婺源長溪余氏正譜兩卷,(清)余章耀等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江西婺源長溪余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余有橫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寶善堂活字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檔案館。
江西黎川宏村西山余氏族譜八卷,(民國)余會元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黎川縣宏村鄉余家排。
江西銅鼓余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銅鼓帶溪高嶺村榧子洞。
湖北余氏宗譜不分卷,(清)余崇福撰,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當陽縣檔案館。
湖北武漢丹徒余氏宗譜不分卷,(民國)余毓溥編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余氏宗譜十卷,(民國)余仲明、余朗卿續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綠化鄉周山村。
湖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民國)余希純等續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余集鄉余集村。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清)余□□撰,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六冊、第一卷、第五~十卷、第十二~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余駿勛編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民國)余宗全、余正財等纂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九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南中湘余氏延堂三修族譜十卷,(清)余發初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延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寧鄉余氏四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國)余品香、余和生修,余雲樵、余劍龍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新安堂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十八~二十一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余氏宗譜一百一十八卷,(清)余昌祖、余作誥纂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下冊、第一百十卷、第一百十二卷、第一百十四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余氏七修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覽渡余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八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漢壽余氏續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餘烈炳、余謨智等修,餘烈汝、余謨福纂,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十五卷、第十九~二十一卷、卷末。現被收藏在湖南圖省書館。
廣東余氏族譜三十卷,(清)余振新、餘澤探等編,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紹賢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中山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乳源余氏族譜十卷,(清)余衍箕、余大林等台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凌雲書院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福建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清)余國綱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手抄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重慶長壽余氏族譜一卷,(民國)余肅宇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長壽區沙石鄉場上村、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鄉先桂村。
四川榮縣余氏族譜四卷,(民國)余懋昭、余錫朋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瀘縣余氏族譜不分卷,(民國)余隆起、餘明暉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合江余氏族譜,(清)余觀和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合江縣焦灘鄉老瀘村柿子林(今僅存一卷)。
四川內江余氏族譜一卷,(民國)余楊亭續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內江縣朝陽山鄉。
余氏族譜六卷,(清)余衍爻等纂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雲和縣文物管理局(今僅存六冊)。
余氏族譜二十卷,(清)余桂芬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907年)步雲閣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余氏宗譜十八卷,(清)余復魁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忠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埠川余氏新纂宗乘五卷,(清)余有伶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邊田余氏重修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余傅思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余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有三部)。
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四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貴源余氏支譜,(民國)余士勤撰。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普五卷,(明)余璦纂修,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余氏族譜三卷,(清)余之纂修,清康熙年間維新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余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余章乾、余德淇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余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民國)餘光紋修,李向榮纂,石聘玉編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余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四~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峰北余氏宗譜一卷,(民國)鄭敬之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長興麻園余氏宗譜十二卷,(民國)余樹南主修,余福豪協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致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鄉。
浙江紹興咸歡河沿余氏家譜一卷,(清)余嘉福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紹興咸歡河沿余氏家譜一卷,(民國)余嘉福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敬義堂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龍游高階余氏宗譜六卷,(清)余天燦、余瑞旭等續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龍游高階余氏家譜譜目錄序例,(民國)余紹宋纂,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常山定陽黃崗余氏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黃崗村。
浙江常山蘿蔓塘余氏宗譜兩卷,(民國)徐燮續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獅子口鄉塘底村(共四部)。
安徽徽州臨淮余氏宗譜,(民國)余學湘等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淳安瑤坡余氏宗譜,(清)余佩銓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平江碧潭余氏族譜,(民國)余鯤等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常州毗陵余氏族譜,(清)余升初初稿,余斯浩、余鼎勛續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二十二卷,首卷分上中下冊,著者待考,民國戊寅年(公元1926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碧潭碧潭余氏族譜二十四卷,首十二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缺第七卷,另附之公案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4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平江余氏四修族譜二十二卷,首捲上中下冊,(民國)余榮晃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各地余氏宗族譜(21張) 《上井余氏族譜》新陽鎮上井村《上井余氏族譜》,原譜撰修年代不詳,於明正統年間因避匪患遺失。今留存舊譜為上井余姓四十一世孫余起鵬主持編修。1989年,曾重修一次(未完稿);2005年,由族人出資第二次重修。
《管前余氏族譜》管前鎮管前村《管前余氏族譜》始修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裔孫余起元、余起慶主持編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裔孫余自奮、余必端主持再次重修。全譜共三卷,約38000餘字。
《小蕉余氏宗譜》梅仙鎮小蕉村《小蕉余氏宗譜》,於2000年3月,由族人聘請吳步韓主持編修,余祥侶作序。全譜173頁,3萬餘字。
《大王公房譜》八字橋鄉坑頭村余姓《大王公房譜》(原稱《瓊瑤族譜》),始修於明代,由余七大郎主持編修。清初,由余雨化主持重修。原譜有世系圖、本系各地宅基地錄、源流、遷移、災變等內容。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族人聘請王春先生重修。全譜增續世系圖。民國11年(1922年),由裔孫餘光星主持重修,全譜續清咸豐四年至民國11年的世系圖。1996年,由裔孫余孔梅、余唐益、余世傑、余澄等主持再次重修。全譜有源流、譜序、世系圖、世傳、墳圖、歷代名人、族規、家法等內容。
《鳳元余姓宗譜》西城鎮鳳元村《鳳元余姓宗譜》,原譜失傳。1991年,由裔孫余州茂、余承廉等主持重修。全譜約6.8萬餘字。
余姓宗祠對聯
【名高四諫;道就單車】
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韶州曲江人余靖,天聖初年進士,仁宗景祐年間,范仲淹被貶,諫官御史都不敢說話,他上書反對,也被貶逐,從此知名,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
下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安溪人余克濟,慶元年間進士,由侯官尉升任梅州知州。當時境內有盜,有人勸他慢行緩去,他說:“乘他們還沒有集而優勢,正可以及時滅掉。”於是單車上路,盜也退去。
【靈鼉負閣;釣魚列屯】
上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大臣余端禮,相傳幼年時曾遇大水,與鄉鄰同處一閣,閣將沉時,有物如鼉來負此閣,眾人得救。中進士後,歷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等,官至宰相,曾輔佐光宗、寧宗理政,後受韓侂胄排擠。
下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大臣余玠,寒士出身,曾參加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抗擊蒙古軍,繼而升副使。淳祐初年被理宗召見,建議不可輕視武將,願以收復全蜀為己任,被授予四川安撫處置使,立足重慶,整頓吏治,招納賢士,築合州、釣魚等城,增強防備,曾擊退蒙古軍。
【余徵台輔;膽落豪蹤】
上聯典指余氏名人余堯弼事典。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進士余端禮事典。端禮,字處恭,龍洲隊。孝宗時累官吏部侍郎,光宗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寧宗立,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卒諡忠肅。
【系承由余;望出新安】
全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人由余,秦奉為上卿。子孫分別以“由”、“余”為姓。
【學尊孟子;清並林逋】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余允文,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余靖。
【兄弟睦,家之肥;子孫賢,族乃大】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三防主簿余小霞自題聯
【勸子勿為官所腐;知君欲以詩相磨】
此聯為清朝嘉慶進士、清朝兩江總督梁章鉅(公元1775~1849年)贈余氏名人余小霞聯。
【諫草流香,當記曲江遺澤;長茅發跡,敢忘宋朝傳聲】
此聯為江西省武寧石渡鄉余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曲江人余靖,以直諫著名。下聯“長茅”為地名,處於修水、武寧兩縣間。
余姓字輩排行
安徽省金寨大別山余氏字輩:從文秉道 嗣述維新 成家顯煥 善慶長守 輔仁遠紹 福華恆厚
陝西榆林佳縣余氏字輩:登嘉繼占仲 德懷永勝生 名傳萬曆紅
陝西延安吳起縣余氏字輩:登嘉繼占仲 海懷永勝生 世傳萬代興 承宗振澤鴻
四川遂寧橫山字派:猷洪漢君鼎 水木日正長 人文金玉勝 龍鳳啟聯芳祖德培忠厚 詩道乃大光 承先永載福 世代慶榮昌
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齊啟平治 立志效忠良 積善天加慶 登庸永顯揚
琛下木瓜以仲派:仁義禮智信 公卿士大夫 文章崇孔孟 光啟述先謨
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遠詩書正象賢聖朝資輔翊榮貴永欽傅
琛下虹橋派:得勝回朝日功成可遠揚新安存志大善慶自天長
權下讓公木公派:世大興發祥永遠啟文明才華光上國福祿自天申
碧潭余氏另隻字輩:宗祖文明遠澤政本家修賢能崇德教經學紹先猷
安徽六合余氏字輩:隆慶康賢培寬振泰信壽品寧
江西婺源、湖北英山余氏字輩:九文有道延良善維時思永承敬修昭盛德家運兆方興
安徽岳西縣余姓字輩:士應宏昌運賢良永錫芳育英崇
四川內江余字輩:量思達先元 學世能常仲 朝廷禮讓謙 科裡讚坤幹
湖北省安陸市趙棚鎮楊興村周余衝余家灣字輩:應啟祖光德 正新厚世仁
重慶市雲陽縣龍角鎮:啟文永庭 振興家邦 世代榮昌 長華吉祥
安徽金寨余姓字輩:光大登之道在明德新良善開科第敦本世源
安徽太湖、宿松余字輩:大福聰名道 仲彥子萬紹 廣尚志正啟 文德盛邦朝 承家傳世澤 嗣業允常昭 賢良應景運 達顯慶崇高
安徽省壽縣余氏(新安郡 靜勝堂)字輩(十一世至五十八世):尚德崇仁 本支益茂 承先紹祖 世緒鴻昌 長傳勛典作善永祥 家聲克振華國賢良 元澤紀兆 景明耀光 延厚吉慶 浩學同康
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玉蘭村字輩(前八輩):聖大光明 祖兆吉祥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白竹坪村字輩:世大光明吉 永正朝庭宮 威武長悠遠 富貴振家風
湖南臨湘萬庫裡世系——朝興公(文榮)遷湘以後為萬庫裡世系。朝興公即湖南臨湘萬庫裡始祖。世系派字如下:文友 定可勝氵大名嘉之 其祚永昌 作求世澤 長以致祥 熙時益起 登進秀良 惟孝克忠 家國爾光 貽謀盡美 振紀扶綱 發揚祖德 冠冕堂皇 弘毅立業 精誠興邦 勤謙清正 和樂安康。
余姓姓氏分支
尤溪余氏
余姓的入閩定居有來自不同時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漢武帝時期隨漢軍入閩鎮壓閩越王後裔叛亂的陝西、四川一帶餘姓將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餘烈入閩為官,其家屬隨遷定居建陽,後裔分遷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總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將士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定閩粵界一帶山民暴動,後定居於閩南、福州等地。另有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余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陽為縣令,後舉家定居於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鎮),其後裔分遷沿閩江各縣及福州等地。據考,入閩余姓大部分源於余姓發祥地泗州下邳。
據尤溪余姓各宗譜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於杉洋余姓世系。入閩始祖為唐開元間由泗州下邳入閩任建陽縣令的余青。其長子余煥於唐天寶三年由建陽遷古田縣杉洋鄉(今杉洋鄉杉洋村)定居立祠。余煥四世孫余錫於北宋初,由古田遷侯官縣興賢裡定居。余錫之裔孫余廿四,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由侯官(今閩侯縣)入遷尤溪五十都定居,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載有明永樂間由大田廣平(時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橋鄉余姓,還有清嘉慶間由永春入尤的聯合鄉余姓。這是尤溪余姓的3個主要支系。還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縣內各村的余姓。
(一)由閩侯入尤定居
新陽鎮上井、龍益、林尾、文山,管前鎮管前、西溪口、南華、真地,西城鎮東村、湆頭,梅仙鎮梅營余姓
新陽鎮上井村余姓始祖余廿四,於後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縣入遷尤溪五十都萬人莊(今池田村所在地)謀生,於咸平五年(1002年)定居於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後)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長子余卅一於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於上井村龍身侖,建祠堂曰“種德堂”;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鎮南華山(今南華村)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當時縣內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間析歸大田縣)萬宅村(今大田廣平鎮萬宅村)定居;四子余卅七分支五十都洋頭院後(今龍益村)定居,其後裔余原益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在龍益村立祠建“龍溪堂”。其後,有餘卅七後裔遷往鎮內瓷廠村楊厝寨、雙鯉村,還有城關鎮,以及西城鎮湆頭、東村等村定居。
新陽鎮林尾村余姓始祖余鴻倫為余廿四之十三世孫,約於明中葉由上井村入遷定居。其後又有餘卅一“種德堂”裔孫由上井遷至新陽鎮文山村,管前鎮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鎮麻洋、東村,梅仙鎮梅營等村定居。
管前鎮管前村余姓始祖余伯六為余卅一裔孫,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遷當時的三都館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後,有裔孫分支至南華村定居。
西城鎮鳳元村余姓始祖余富七,約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遷至當時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鎮鳳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後裔孫遷至湆頭村定居。
梅仙鎮小蕉、源湖、登第,聯合鄉嶺頭,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紹七,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孫,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萬宅(今大田縣廣平鎮萬宅村)坑嚨頭自然村,入遷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鎮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幾代後裔(名不詳)由董山遷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後裔(名不詳)於民國初(1913年左右)入遷十都源湖(今梅仙鎮源湖村)定居。
梅仙鎮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詳),為小蕉余姓後裔至登第入贅後定居。
聯合鄉嶺頭村余姓始祖(名不詳),於清順治間由梅營彭坑自然村入遷定居。
台溪鄉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為新陽鎮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約於元中期先由上井入遷坂面蔣坑村米蘿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後轉遷入福廷坑橫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傳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橋鄉坑頭村余姓始祖余鍾孫,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今大田縣廣平鎮)入遷二都梨樹坑頭(今坑頭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聯合鄉聯南村余姓始祖余長演(字光疇,號廷演),約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鄉(今桃城鎮洋上村)至聯合塔兜街做糕點生意謀生,後定居於聯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續(利房)、文福(貞房)。其後有裔孫分支定居聯東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鎮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遷定居於該村後岬自然村。入遷年代及源流具體地點不詳
全縣其他各鄉(鎮)均有數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數人至40余之間。
(五)新陽鎮上井“種德堂”祖余姓遷移
新陽鎮上井村余卅一“種德堂”祖余姓,民國及以前各個時期有後裔分別遷往省內順昌縣、安溪縣、漳平市、仙遊縣,以及廣東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裔孫余作團於1950年遷往沙縣富口鎮岩地村定居;其後有餘時波、餘生森、餘生來等遷往沙縣富口鎮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遷往閩侯縣甘蔗鎮化龍村定居;余作煉退休定居廈門市;餘生初退休定居山東省濟南市,其長子餘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次子余捷旅居墨西哥。
(六)新陽鎮龍益“龍溪堂”祖余姓遷移
新陽鎮龍益村余卅七“龍溪堂”余姓裔孫有遷居於沙縣的。
(七)梅仙鎮小蕉村余姓遷移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裔孫,於民國時期有8戶遷往三明市定居,並有裔孫遷往邵武市定居。
余姓姓氏名人
余姓古代名人
余諷,東晉官吏,晉成帝時期諫官。
余昭元,余諷之子,字君章,東晉將領。
余齊民,南朝宋官吏,以孝聞名。
余孝頃,南朝將領。
余鎬,唐咸通年間進士。
余欽,唐代官吏,曾任集賢院學士。
余懃,唐朝名臣,字南澗,又稱余南澗。曾任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後勛封上柱國。
余中,江蘇宜興人。公元1073年於宋神宗時期高中狀元。
余靖,北宋名臣,慶曆四諫官之一,官至尚書左丞。
余深,北宋權臣,一生曾兩次封相。
余元一,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弟子,為其得意門生。
余天錫,南宋大臣,與丞相史彌遠有深交,官拜參知政事、觀文殿學士。
余端禮,浙江人,南宋丞相。
余復,南宋文人,是宋光宗趙惇登基後的首位狀元,亦是福建首位狀元。
余玠,字義夫,曾任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兼四川制置使等。釣魚城防禦體系的創建者。南宋抗蒙名將。
余有丁,明萬歷年間內閣首輔之一。
余煌,浙江人。天啟五年狀元。曾任南明魯王政權兵部尚書,後投海殉國。
余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築延綏長城。
余懷,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號壺山外史、寒鐵道人,晚年自號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黃石人,僑居南京,因此自稱江寧余懷、白下余懷。
余國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書,康熙年間入閣。
余正健,清朝名臣,曾任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順天府尹。雍正時曾御賜“天下師表,和而不流”。
余朝貴,晚清重臣,黃岡余家樓人。清廷曾賜“勁勇巴圖魯”稱號。是與左宗棠,曾國藩等並列的清廷五位從一品銜漢人武官之一。
餘像斗,明朝書商,通俗小說作家。
余洪元,湖北咸寧人,著名漢劇表演大師。史稱“老生正宗”。
余三勝,湖北黃岡人。著名京劇大師,是京劇創始人之一。其子余紫雲亦習京劇,為同光十三絕之一。其孫余叔岩系京劇余派老生創始人。
余姓近現代及當代名人
余日章,基督教領袖,中國紅十字會早期創始人之一,蔣介石與宋慶齡的證婚人。
余漢謀,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將領。
余程萬,民國陸軍中將銜,抗日將領,曾指揮“常德保衛戰”。
余光中,祖籍南京,落籍台灣。著名詩人,作家。
余日清,台灣抗日誌士。
余青松,中國現代天文學家,1897年9月4日出生於福建廈門,1978年10月30日病逝於美國馬里蘭州。曾經獲得土木建築學士學位、天文學碩士學位、天文學博士學位。
余秋裡,開國中將,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原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余立金,開國中將,曾任空軍政委,“楊余傅”事件受害人之一,平反後任空軍黨委第二書記,民航總局第一書記。
余放,原國家安全部副部長。曾指導過“潛伏”等諜戰影視作品。
余章林,又名余德驥,化名章林,曾任中央紀委委員,黑龍江省紀委書記。任上病逝。
余瑞璜,著名物理學家,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吉林大學教授。
余承東,現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 、華為集團董事。
余夢倫,中科院院士,中國著名火箭領域專家。
余秋雨,著名詩人,作家。
余男,著名女演員,代表作品《月蝕》、《圖雅的婚事》、《戰狼》等。
余旭,漢族,新中國殲十戰機首批女飛行員之一,烈士。綽號“金孔雀”。
余華,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
余男,1999年主演電影《月蝕》,獲得第4屆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余心恬,2009年在校期間主演電視劇《大西南剿匪記》飾演女二號烏娜。
余玥,2002年,以童星身份主演清宮劇《格格要出嫁》,飾演小金蟾。
余安安,2007年憑藉劇情電影《我要成名》獲得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余楓,2012年,參加寧波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娛樂節目“寧波好聲音,娛樂星擂台”獲得年度總冠軍。
余文樂,2000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青春@Y2K》,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余少群,2008年,因出演劇情片《梅蘭芳》中青年梅蘭芳一角而受到關注,並憑藉此片獲得金馬獎、華表獎及亞洲電影大獎等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