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全氏,中國漢族姓氏之一。全姓人口四十四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7%左右。是占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二十八位姓氏,尤盛於湖廣地區。
全姓主要出自彭姓,出自西周時期官職泉府官。顓頊帝高陽氏之裔孫陸終,陸終之第三子日籛,為彭姓,封於大彭,故地在今江蘇銅山。彭祖之裔孫孚,為周泉府上士,周官泉府為《周禮》中地官之屬。泉,也作錢,因官命氏有錢、泉等姓。其泉氏之後有以同音字全為氏者。
全姓氏族的血液一直比較純一,歷史上很少有其他民族的血液流入。至元朝時開始發生外族血液的流入。元人中書平章政事阿魯渾薩里,其父字萬全,遂以全為氏。到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姓全佳氏也改為全氏。當今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旗中均有全姓。南方少數民族中的全姓,主要在唐、宋時期由漢族的全姓融人為主,成為目前瑤族、壯族、苗族、傣族、拉祜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全姓的主要來源。
歷史上全姓重要人物:三國時吳國桂陽太守全柔、三國時吳國名將全琮、南朝齊梁之間時著名醫學家全元起、明代學者全整、宋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全皇后、明代孝子全大城、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等。
全姓歷史發展
全姓姓氏起源
1、源於彭姓及泉姓。出自西周時期的泉府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出自彭姓。顓頊帝高陽氏之裔孫陸終,陸終之第三子日籛,為彭姓,封於大彭,故地在今江蘇銅山。彭祖之裔孫孚,為周泉府上士,周官泉府為《周禮》中地官之屬。泉,也作錢,因官命氏有錢、泉等姓。其泉氏之後有以同音字全為氏者。彭姓全氏的歷史大約有2000年。
據史籍《鮚琦亭集·全氏世譜》記載:“全氏出自泉姓。”
西周時期,人們稱錢幣為“泉”,因設有泉府之官,負責掌管貨幣交流和集市貿易,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在泉府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官稱謂為姓氏者,稱泉氏,後來因“泉”字同音通“全”字,故有人改泉為全,稱全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於地名,出自唐代全節縣,屬於以居地名為氏。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齊王李祐起兵謀反,李義滿之子李君球率部據守平陵縣城以抵抗李祐。事件平息後,唐太宗誇讚李君球,並改其縣為全節縣,以旌表李君球之忠。在李君球的支庶後裔以及居於全節城之住民中,皆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全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漢族和朝鮮族,出自漢朝時期 遼東郡 漢軍將領全燮
全燮,漢族,原為西漢 遼東郡 襄平(今遼寧遼陽老城區)漢軍的一員副將,職為亭長。
在西漢末期,遼東地區亂,全燮遂歸附於遼東的南扶餘國, 後又追隨高句麗創建者東明王朱蒙之子扶餘·溫祚,成為後來在西漢惠帝劉盈六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之間(西元前18~西元29年)成為漢朝屬國百濟國的開國功臣,被百濟溫祚王賜地環城(故 韓國 漢城), 封為環城君。(參見漢四郡歷史)傳至全燮的第八代孫全善,又被百濟王封為旌善君,賜地旌善(今韓國 旌善郡)。
到了全燮裔孫全洛,又在後梁末帝朱友瑱貞明二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天福八年之間(公元916~943年)成為了高麗朝鮮的開國功臣,被創建高麗政權的高麗太祖(神聖大王)王建賜地天安(今韓國天安市),封為天安君,並賜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內曾致力於推廣漢文化, 特別是後來的北宋文化。
傳至全燮的第二十七代孫全公植,封邑桂林(今韓國 漢江)。至全燮的第二十八代孫全淳,封邑聖山(今韓國 京畿道三聖山)。
如今,朝鮮、韓國全氏家族龐大,除了環城、旌善、天安、桂林、聖山這五個垂直世系的本貫,還有其它的羅城(今朝鮮開城)、扶餘(今吉林松原)、成川(今朝鮮成川郡檜倉)、玉山(今韓國玉山前峰)、玉川(今朝鮮羅先市)、完山(今韓國全羅北道完山州)、龍宮(今黑龍江尚志)、竹山(今吉林延邊竹山)、平崗(今吉林長白十八道溝)、合昌(故韓國 漢城)等諸多橫向分衍的支派,都是始祖全燮的後裔,在朝鮮半島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的全氏家族。
至明、清時期,大批全氏族人因不堪忍受李氏朝鮮的壓迫,紛紛遷回中原,一些被高麗王當年賜姓為王氏者也恢復原本漢姓全氏,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今東北三省地區、以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的朝鮮族全氏主源。
4、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釋教都總統(元代設立釋教都總統所)乞台薩理,屬於長者賜改姓為氏。
元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少數民族宗教首領,漢語譯名 叫萬全。
萬全,原名叫乞台薩理, 畏兀人(今維吾爾族),成吉思汗伏定西域回軍之時,家族隨之至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帶)。當時畏兀國王亦都護請於朝,盡歸其民,成吉思汗詔許之,遂復西還。
乞台薩理則承襲先業,不僅統領部族民眾,還隨漢家佛教大師深研佛學。待乞台薩理學成之後,由於他精通經、律、論,因此由其老師賜其漢名叫“萬全”。
萬全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的受賜漢姓為姓氏,稱全氏,在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亦多有沿襲全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稱杭阿覃氏,世居羅和邁蘭(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東北部與遼寧交界處),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at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全氏。
⑵.蒙古族布古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u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全氏、甫氏等。
⑶.蒙古族布忽納惕氏,在明朝時期即改漢字姓為全氏。
6、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⑴.出自滿清開國元勛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在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後裔子孫中,於清朝中葉即有改冠漢姓為全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出自滿族全佳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全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拼音為Ciwangiya Hala,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所冠漢姓即為全氏。
7、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錫伯族、裕固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全氏,世代相傳至今。
全姓姓氏圖騰
《周禮·考工記·玉人》注釋:“天子用全,上公用龍。"全,純玉也。全的本義是把玉放人室內,這樣才能收藏完好,引申有純粹、完好、保全、齊全之義。古文全字是以雙手奉玉獻人之形狀。全人應以玉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並以此形成了全氏族的族徽,全人居住之地稱之為全,形成的城堡稱為全邑,最終出現全姓。
全姓遷徙分布
歷史上全姓的分布和遷移
全氏先人在漢朝時期主要落籍於浙江錢塘地區,是當地的望族,後繁衍到東吳時期,便已經遍布了吳地(今江浙地區)。之後到了唐朝時期,部分全燮後裔朝鮮全氏族人回返祖國, 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到了元、明、清諸朝時期,維吾爾族乞台薩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魯特氏、布忽納惕氏、以及滿清“黃金家族”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漢姓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家族。
宋朝時期,全姓大約有4萬8千人,浙江為全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全姓人口的27%。全國全姓主要分布於浙江、河南、湖北、甘肅、安徽,這五省集中了大約87%的全姓人口。其次分布於江西、福建等地。
明朝時期,全姓大約只有2萬2干人了。浙江仍為全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全姓人口的27%。全國全姓主要分布於浙江、江西、河南、江蘇,這四省集中了大約78%的全姓人口。其次分布於湖北、四川、福建、湖南、安徽等地。
當代全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全姓的人口大約有36萬,為第二百二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9%。自宋朝以來1000年中,全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全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南,大約占全國全姓人口的31%。全姓在全國主要分布於湖南、廣東、河南、重慶、廣西,這五省區市集中了全姓人口的68%。其次分布於貴外I、江蘇、湖北、浙江、安徽、山東等地。 [1-2]
全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228)表明:在湘鄂渝、粵贛大部、黔桂瓊、川雲東部、豫陝南部、黑吉東部,全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72%的全姓人群。在粵贛東部、台灣、福建大部、浙滬皖、江蘇大部、山東東部、豫陝中部、山西東南、寧夏、內蒙古中部和東北、川雲中部、新疆西北、北京、河北西北、黑吉遼大部,全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3%—0.0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4.2%,居住了大約22%的全姓人群。
今河北省的邯鄲市、高碑店市、遷安市、蠡縣,浙江省的衢州市、溫州市、嘉興市平湖縣、紹興市、龍泉市;
山東省的臨沂市、濟寧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全州縣、靈川縣、賀州市、柳州市、貴港市桂平縣、興業縣、平南縣、百色市右江區、凌雲縣、田陽區、田林縣;
黑龍江省的大慶市、齊齊哈爾市;
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的潼南區、開縣、黔江區;
安徽省的宿州市、蕪湖市;
江西省的金谿縣、南昌市、撫州市、高安縣;
江蘇省的贛榆縣、高郵市、揚州市、鹽城市、徐州市、蘇州市吳江區、鎮江市句容縣;
湖南省的漢壽縣、衡陽市衡南縣茅市鎮、醴陵市、懷化市沅陵縣、張家界市永定區、桑植縣、慈利縣、永州市、龍山縣、常德市漢壽縣;
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五原縣;
貴州省的安順市西秀區、遵義市;
青海省的湟中縣;
雲南省的昭通市,楚雄市,文山市;
廣東省的廣州市、湛江市廉江縣、德慶市、化州市;
河南省的息縣、淅川縣、南陽市、開封市、漯河市;
湖北省的大冶市、陽新縣、宜昌市、武夷山市、通山縣、南漳縣、武漢市鄧南縣、漢南區、恩施市、鍾祥市、襄樊市襄陽區、十堰市竹山縣、丹江口市;
陝西省的洋縣、山陽縣;
四川省的成都市郫縣、遂寧市、資陽市、營山縣、樂至縣、蓬溪縣、渠縣、涼山州 ;
海南省三亞市、萬寧縣;
甘肅省的通謂市;
遼寧省的朝陽市;
河北省的唐山市;
福建省的福州市、寧德市、南平市、福安市;
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均有全氏族人分布。
全姓人口統計
全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7%左右。
歷史上,全姓以京兆(今陝西西安)為郡望,並出現不少著名人物。 郡望【堂號】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堂號】 "綏南堂"、"錢侯堂";三國時全琮。當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為集中。據有關專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約占全國全姓總人口的3/4。 全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全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5.5%,A型占29.5%,B型占26.7%,AB型占8.2%。
全姓研究考證
1、全姓的來源最早與周朝的官名有關,根據一些全姓譜牒傳載。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據《鮚琦亭集·全氏世譜》載,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時有泉府之官。按周禮屬於地官,掌管貨幣交流和集市貿易。古稱錢幣為泉,全府官的後人以職官為姓,遂為泉姓。因泉與全同音,故有的改泉為全,稱全氏。
2、起源於古國名或地名;古有全地(現不詳),住在那裡的人有的以地名為姓,稱全氏。
3、在清代,愛新覺羅氏鄭親王之後有改姓全者。
全姓傳統文化
全姓家譜文獻
山東德州全氏支譜六卷,清·金俊書等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寶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全氏世譜,清·董秉純撰,清嘉慶九年(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全氏世譜,清·董秉純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北京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桓溪全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全翼鳳、全孫嘉等纂修,1931年木刻活字印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蕭山全氏家譜,全光泉纂,1995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全姓字輩排行
廣西賀州全氏字輩:“永守嘉謀發對梁繼宗德家(文)升起”。
遼寧瀋陽全氏字輩:“榮德山景秀世文章”。
遼寧本溪全氏字輩:“國德福占奎洪”。
遼寧大連全氏字輩:“尚仁厚喜”。
遼寧鞍山全氏字輩:“庭錫維明利”。
山東臨沂全氏字輩:“鳳永宗傳先德(得)慶(向)昌允希明運興建國正慎私仁忠常”。
山東青島全氏字輩:“民保振文成盛”。
山東萊西全氏字輩:“政修啟本”。
湖北荊門全氏字輩:“永炎志士昌正本從文”。
湖北十堰全氏字輩:“克守照家順”。
湖北武漢全氏字輩:“邦家名義顯息起必鴻張士學紹先德星光永定強”。
湖北宜城全氏字輩:“永炳德廣兆中國(先)世澤萬代齊文明”。
江蘇高郵全氏字輩:“生子文如玉……季”。
江蘇吳江全氏字輩:“德震興繼勇茂忠義堂”。
浙江寧波鄞州全氏字輩:“孫謀翼世永從惟爾繼起道羲是”(二十六世至三十八世)。
四川營山縣全氏字輩:‘‘信中本萬應祥山自然必永玉宗賢堂體裕保安康速快進朝廷永向帝王城高才傳達士福祿雙貴仁發啟崇隆光瑞長月霞天后代留學洋德茂立登科’’(六十字)
四川渠縣全氏字輩:“百世本同枝子才來自宋榮朗啟衡陽景旻宜爾眾為單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繼述先德裕宏昌孝友承家慶聲名膺國光”。
四川渠縣龍鳳鄉全姓分隻字輩:“信中本萬映,祥山自然必,文玉宗賢堂,體裕保安康”。(二十字)
四川渠縣建國鄉全姓分隻字輩:“應祥舒多然,芝永萬文明,國正天心順,隆瑞定太平,承先啟後裔,忠孝禮義興”。(三十字)
四川全氏一隻字輩:“百世本同枝子才來自宋榮朗啟衡陽景旻宜爾眾為單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繼述先澤裕宏昌孝友承家慶聲名膺國光”。
四川郫縣全氏字輩:“應宏單德國上朝安家中(宗)大學仕守為先”
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全氏字輩:“一二三四五,忠告懷尊祖,合應承仙澤。壽比南山祝。”
湖南沅陵七甲全氏字輩:“思應伯萬友,秀玉俸文良,士宗上大人,世清永興邦,承繼啟宏發,家齊必榮光,朝廷祟政治,明德兆延芳,遠潔源開漢,忠廉序肇唐,恢先能丕煥,務本自周章,道力綱維振,時雍運際昌,和平貽澤厚,茂盛建基長,吉慶元亨利,祥徵福壽康,春秋隆祀典,鼎甲耀書香”(共100字)
湖南醴陵、衡南全氏字輩:“先德裕(玉)宏昌孝有成家慶”。
貴州安順全氏字輩:“學仙成朝希正永昭維德廣大自應心豪”。
河南淅川全氏字輩:“敏華志元昌人豐兆氣祥”。
雲南昭通全氏字輩:“江懷勝利昌賢銀定凱傳演開客慶庭少萬正家邦”。
江西南豐全氏字輩:“仁義孝起振興家德積善餘慶昌紹世澤”。
青海湟中全氏字輩:“延生明文”
全氏一隻字輩:“邦家名義顯息起必鴻張士學紹先德星光永定強先德裕宏昌”。
全氏一隻字輩:“世否少先德興光永定強”。
全氏一隻字輩:“春和發幾祥文行忠信立光宗顯廷邦”。
全氏,他們在1996年修全氏家乘時,從第十八代開始將字輩定為:“世典昭賢德英明善用文家安逢福蔭澤厚本宗思壯志興豪業雄才勇樹新榮華輝廣宇富貴勝時群。
史村全氏字輩:1世:餘,2、3、和4世(取名多為單字),5世:金,6世:陽,7世:令,8世:錫,9世:萬,10世:卓,11世:昌、宗、興,12世::揚、建、昌、仁、維,13世:純、可,14世:光、德、在,15世:善、本、文、聚,16世:才、生,17世:紹、新、永,18世:安、進、開、章,19世:達、緒、華、瑞,20世:榮、偉、初”。
全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錢塘郡:南北朝時代的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錢塘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
堂號
全姓以“綏南”、“錢侯”為其堂號,“綏南”和“錢侯”堂號均典出三國時吳國全琮。全琮,孫策之長史,桂陽太守全柔之子。全柔曾給他幾千斛米上集市上去賣,他卻全部救濟了窮人。後來,官做到奮威校尉、領東安太守,坐鎮富春。招集流亡民眾萬人,威震一方。孫權加其官為綏南將軍,封錢塘侯,最終官右大司馬、左軍師。
全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泉府;望出錢塘。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全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棄官避亂;賑困招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錢塘人全柔,東漢末靈帝時舉孝廉,官尚書右丞,董卓之亂時,棄官回家。孫策入吳 後,他帶兵歸附,歷官丹陽都尉、桂陽太守。下聯典指全柔的兒子全琮,字子璜。父親曾讓他帶米數千斛到市上交易,他卻全部賑濟給了窮困的士人和貧夫。後官奮威校尉、東安太守,數月之間,招集流亡萬餘人,加綏南將軍,封錢塘侯。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
五言通用聯
清內經之學;振名士之風。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人全元起,精於醫道,治病多以《內經》為根據,一時士大夫無不敬慕如神。著有《內經訓解》。下聯典指明代上海人全思誠,字希賢,少年時就以文章出名,知識廣博。洪武年間以耆儒徵召入朝,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七言通用聯
受易精老莊之學;上書振名士之風。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見《全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清內經之學;振名士之風》聯之聯釋。
八言通用聯
翰苑清才,學儲淵博;岳州孤女,念切淮湖。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字紹衣,一字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省鄞縣人。乾隆年間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因受權貴排斥,辭官歸家,主講端溪書院,讀書著述一生。研究宋末和南明史事,並留心鄉土文獻。用十年時間續修黃宗羲《宋元學案》,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困學紀聞》,對史料校訂有所貢獻,另著有《經史問答》等。下聯典指南宋度宗皇后全後,會稽人,是理宗母親慈憲夫人的侄孫女。服侍父親往返於江湖,備嘗艱辛。被理宗召入宮中,咸淳年間冊封為皇后。與人提到父親時,她曾說:“父親可念,淮湖的百姓尤其可念啊!”
布衣孝子,聲名傳外;白袍將軍,驍勇冠群。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孝子全大城,金溪人。字希孔。父寢疾數月,大成衣不解帶。時曾祖母及祖母俱在堂。後祖紅眼病患目盲,大成日夕以舌舐之,得復明。下聯典指清代壽春鎮總兵官全玉貴,鎮遠人。每戰輒衣白袍,驍勇冠群,世稱:“白袍將軍”,以比之唐薛仁貴。
刺史承恩,牧民有道;右丞去亂,潔已不汙。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成都人。宋帥王全斌,不恤軍務,蜀人若之。師雄率眾十餘萬,戰敗全斌。蜀人稱道。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尚書石丞全柔,錢塘人。漢靈帝時舉孝廉。值董卓亂,棄官歸。孫權入吳,柔舉兵先附,表為丹陽都尉,後為桂陽太守。
有志學成,義田注老;不樂仕進,草堂三石。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學者全謙孫,字貞忠,鄞人。與弟晉孫同學於陳塤之門,私淑楊簡,自謙孫父汝梅、兄鼎孫、季弟頤孫、及鼎孫子耆,三世置義田贍宗人,謂之“義田六老”。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全整,字修齋,鄞人。修明楊簡之學,不樂仕進。居剡源第五曲,顏其室曰“三石草堂”。永樂初,征修《永樂大典》不就。有《三石山房集》。
句余土音,學者良友;內經訓解,治疾驗方。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學者全祖望,字紹衣,鄞人。雍正舉人,乾隆舉鴻博。有風節,於學靡不貫串,有《校水經注》、《句余土音》、《鮚琦亭集》等。下聯典指隋代名醫全元起,精於醫,名與巢楊相埒。治法一本《內經》,一時士大夫無不敬慕如神。有《內經訓詁》。
全姓文物保護
全氏家族原住鄞州區洞橋鎮沙港村,今有故居。而其出生於寧波城內月湖西岸白壇裡全天敘(祖望之高祖)進士舊宅,卒於青石街雙韭山房,葬於寧波南郊祖關山,今仍有其墓。
全姓歷史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全姓歷代名人25名,占總名人數的0.05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三十三位;全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五十四位;全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全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二百七十六位。
全姓歷代重要人物有:三國時吳國桂陽太守全柔,右大司馬、左軍師、錢塘侯全琮,揚武將軍全緒,丹陽都尉全彝;南朝齊南琅琊太守全景文;五代十國時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明朝文華殿大學士全思誠,萬曆進士、河南按察副使全良范,孝子全大成;清朝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左江鎮總兵全節,壽春鎮總兵全玉貴;當代哲學家全增嘏。
全柔,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人,東漢靈帝時舉孝廉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時他棄官歸鄉。後孫策入吳,他起兵投奔孫策,被任為丹陽都尉,後為桂陽太守。 [3-4]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全琮很有謀略,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孫權將自己的女兒孫魯班嫁給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為吳國的名門;但全琮本人並不因此而驕橫跋扈,仍然以十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
全整,明代學者,字修齋,鄞人,喜好研究楊簡之學,不願入仕。永樂初年,明成祖徵召他編修《永樂大典》,他不願就職。他稱他的書房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時醫學家,齊梁間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並為訛字,據《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在注《黃帝內經·素問》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訪王僧儒。他的《注黃帝素問》,為我國最早對《素問》之註解。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時,尚得見其書,並引錄其《內經素問》篇名次序。全氏醫術高明,當時有“得元起則生,舍之則死”之譽。
全皇后,會稽人。宋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略涉書史,知古今。幼從父昭孫知(管理)岳州。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秩滿歸,道經潭州,為元兵所困。逾年,圍解事平,至臨安。會忠王議納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孫往返江湖,備嘗艱險。其處富貴,必能盡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憲故,乃詔入宮,問曰:“爾父昭孫,昔在寶間沒於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後對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異之,語大臣曰:“全氏女,言辭甚令,宜配塚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冊為皇后。五年三月,歸寧山陰,恩贈宗親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冊為皇太后。宋亡,從恭宗入朝於燕京。後為尼正智寺而終。《宋史》有傳。
全謙孫,字貞忠,元代鄞人。他與其弟全晉孫一起在陳塤門下學習,喜好研究楊簡之學。全謙孫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孫、弟頤孫及全鼎孫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義田贍宗人,時人皆謂之“義田六老”。
全餘良(1379―1441),潯州府龔州武林人(今廣西平南縣武林),祖籍柳城,辛酉正月初一日辰時,上距所生,洪武己未六月廿九日辰時,春秋六十有三。全餘良,祖籍廣西柳城,因為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天下大亂。全餘良從廣西柳城一路南下招兵買馬,募集數千人,到平南縣武林眾人推全餘良為大帥,討伐燕王朱棣,結果與燕王朱棣的軍隊作戰失敗,逃回來武林,永樂五年,自稱武林王。定居武林。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親重病數月,他衣不解帶,日夜服侍。後來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復明。
全玉貴,清代保靖縣人。幼年隨父經商貴州,寄籍鎮遠。稍長,入武庠,役身營伍,隸鎮遠鎮標。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清廷調黔軍前往鎮壓。他隨軍入廣西,充都統烏蘭泰部將,募兵300人,別為一營。咸豐二年二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全玉貴隨烏蘭泰率兵擊敗太平軍後隊,生俘天地會首領焦亮。
烏蘭泰窮追不捨,太平軍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大敗清軍,陣斬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四總兵。其時,清軍統帥賽尚阿飾敗誇功,偽造洪大全事跡,說洪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人物,鋪張其事,向清廷獻俘。清廷賞全玉貴銀700兩,保舉都司。
太平軍進入湖南後,全玉貴隨向榮在後尾追,補貴州提標游擊。咸豐四年,太平軍占領安徽廬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統帶各路兵勇,以圖規復,全玉貴被調赴援,加副將銜,署壽春鎮總兵,屯兵廬州城外,與太平軍接戰,身被數創。在一次攻城戰役中,被太平軍槍炮擊傷 ,子彈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斃命,享年23歲。.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人,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才俊。乾隆元年(l736年)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權貴,於次年辭官歸裡,不復出任,專心致力於學術,援繼講學,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講紹興蕺山書院,從者雲集,後又應邀主講廣東端溪書院,對南粵學風影響頗深,在學術上,他推崇黃宗羲,自稱為梨洲私淑弟子。
又受萬斯同影響,專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鄉幫文獻,尤好搜羅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曾編成《天一閣碑目》,著作頗豐,撰有《鮚琦亭集》38卷及《外編》50卷,《詩集》l0卷,還有《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經史問答》、《句餘土音》等,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續選《甬上耆舊詩》,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遺產。
全增嘏(1903-1984),浙江紹興人。哲學家。
全哲洙,1952年3月生,吉林龍井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 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全樹仁(1930-2008),全國政協第九屆常委,原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