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毋(Wú)姓來源有兩處,其一是出自上古,堯帝臣子毋句之後,以祖名為氏。其二是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為氏。

毋姓基本介紹

毋讀音作wú(ㄨˊ)、或讀作guàn(ㄍㄨㄢˋ),不可讀作mǔ(ㄇㄨˇ)。

毋姓姓氏源流

毋姓源流一

源於尹祁姓,出自遠古時期堯帝臣子的毋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當堯為部落首領時,其屬下有位臣子名毋句,他創造了著名的“罄”,因此受到堯帝的讚賞。

在毋句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毋句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句氏,與尹祁姓毋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尹祁姓毋氏(母氏)皆尊奉毋句為得姓始祖。

毋姓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原衛國邑地毌丘,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毋氏,源於多個姓源,出自春秋時期原衛國邑地“毌丘”。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毋,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毋鄉。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毋”姓的歷史悠久,“毋”姓是從複姓“胡毋”而來,源於田姓,所謂“系出田氏”。

春秋時期的周桓王姬林十三年(陳厲公媯佗七年,公元前707年),陳國發生宮廷內亂,君主陳厲公被謀殺,其兒子公子完(媯完、陳完,字敬仲)被即位的陳莊公媯林貶為大夫。後來再傳至陳宣公媯杵臼,其太子媯禦寇因陳宣公欲改立寵妃之子為太子而在周惠王姬閬六年(陳宣公二十一年,齊桓公姜小白十四年,公元前671年)被謀殺,而公子完與太子禦寇的關係非常好,恐因此禍及己身,便逃離陳國出奔齊國,受到春秋霸主齊桓公的歡迎,賜與田產,還要拜他為卿,陳完謙而推辭,齊桓公就封他為百工之首的工正。公子陳完感激齊桓公的厚待,遂以受賜為姓氏,改稱田氏,因此史又稱其為田完。由於陳宣公是在“甄之盟會”上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諸侯,因此齊桓公也沒對他怎麼樣。田完的後裔子孫世代在齊國為官,發展迅速,在春秋後期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勢力熏天,後以權財攏控齊國民心,逐漸掌握了朝政,最終代姜齊為田齊。春秋時期,衛國有“毌丘”之地,史籍中通稱為“毋丘”,實際上是“毌丘”之地的字訛,後人在“丘”字旁加“邑”,因而又稱“毌邱”、“毋邱”、“母邱”。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毋邱氏,其先食采毋邱,因氏焉。”對於“母邱”,近代著名甲骨學奠基者、考古學家羅振玉考證:“孫輯姓纂,訛‘毋丘’作‘母丘’列入厚韻,誤。”例如,河南後漢末將大匠毋丘興,生毋丘儉,為魏幽州剌史,奔吳,拜鎮北將軍、幽州牧、譙侯,生毋丘旬。在毋丘氏的後裔子孫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丘氏者。毋丘氏在歷史上曾被訛為曼丘氏,後有稱曼氏者,其族實為毋丘氏。

按史籍《漢書·貨殖傳》的記載:“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將隆、將作,大匠毋丘興。”關於毋丘氏,另外又有諸多史書考證其實為毌丘氏,讀音作Guàn qiū(ㄍㄨㄢㄑㄧㄡ),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毌丘邑(今山東菏澤曹縣、定陶一帶),在居於在該地的住民中,有以地名“毌丘”為氏者,稱毌丘氏,世代相傳,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同樣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中的記載:“齊宣公伐衛,取毌丘。”其書索隱中指出:“毌,音貫。毌丘,古國名。衛之邑。字殘缺耳。正義曰:<括地誌>云:故貫城卽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又<字彙補>按<古音畧>貫高之貫音冠,本毌丘,複姓,後去丘為毌氏。又作貫氏。魏有毌丘儉,據此,則毌丘氏當從沽歡切之毌字,不當從微夫切之毋字矣。其誤已久,不可不辨。與毋、母俱別。”近代著名考古學家羅振玉考證:“孫輯姓纂,訛‘毋丘’作‘母丘’列入厚韻,誤。”例如,後漢末期河南大將毋邱興,生毋儉,為魏幽州剌史,奔吳,拜鎮北將軍、幽州牧、譙侯,生毋旬。在春秋末期,齊宣公姜積以田莊子(田白)為相,出兵伐衛國,一舉奪取了毌丘,從此毌丘成為齊國邑地。另外,在戰國時期,田齊宣王田辟疆(公元前?~前301年)將其弟賜封於毋仰(即毋鄉、無鹽邑,今山東泰安東平),“以昭陳胡公子祀”,並賜其姓為胡毋氏。其後人“遠本胡公,近取毋邑”,取姓為“胡毋氏”。後裔子孫分衍為三個姓氏,即胡毋氏、胡仰氏和毋氏。而當地住民則有稱毋仰氏,無鹽氏,或字訛後稱毋丘氏。,還有人省文簡改為單姓丘氏。一直到清朝的雍正年間,為避諱至聖先師孔子的名號(孔丘),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下詔將人們姓氏中的“丘”字一律改為“邱”字,丘氏皆改稱邱氏,同時將歷史上的毌丘氏、毋丘氏皆改稱為毌邱氏、毋邱氏。

姜姓毋邱氏(毌邱氏)大多尊奉齊宣公姜積為得姓始祖,姬姓毋邱氏(毌邱氏)大多尊奉衛慎公姬頹為得姓始祖,媯姓毋邱氏(毌邱氏)大多尊奉田齊宣王田辟疆為得姓始祖。

毋姓源流三

源於己姓,出自春秋時期莒國公族的封地無樓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毋氏出自古牟夷國。在史籍《路史》中記載:“古有巢氏治石婁山,即牟婁也,本牟夷國。”

毋姓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茲毋還,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茲毋還,就是魯桓公之孫公孫茲,字毋還,史稱茲毋還,其父就是公子叔牙。

毋姓源流五

源於姚姓,出自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屬於以複姓省文簡改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的記載,戰國時期有綦毋子。

綦毋子,就是綦毋恢,是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後裔,為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有機辯之才,曾與自己的老師、戰國時期著名的魏國思想家公孫龍(公孫子秉)爭辯,還與齊國稷下學宮有名的學者鄒衍辯論“白馬非馬”之論。

毋姓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齊國無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傳說,古代毋車氏,出自樂安毋車伯奇,他為漢朝時期楚國下邳相,時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其後裔乾脆因此稱毋車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毋氏、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wú。

毋姓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毋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毋將,當為毌將。“毋將”,可能為“毌將”之筆誤所致。毌將氏,歷朝歷代姓氏史籍、典籍皆語焉不詳,所指出處者,諸如《姓考》、《廣韻》、《漢書》、《風俗通》、《通志》、《左傳》等,皆言其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之銘言而為姓氏,稱毋將氏。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為中國自古以來主要的姓氏源流之一,以“毌將”為姓氏,稱毌將氏,比較符合該姓氏的歷史進程。否則,按“人臣毋將,將則必誅”之論,其姓氏具有極其強烈的奴性,其字面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衝突,決非古代時期的取氏之道。

該支毋氏正確讀音作guàn,今讀作wú亦可。此論,有待進一步考證。

毋姓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新莽時期勇士巨毋霸,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在史籍《漢書》中記載:“有巨毋霸,王莽改為巨毋氏。”

毋姓源流九

源於複姓,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歷史上,有複姓毋鹽氏、毋將氏、毋車氏、毋終氏、毋樓氏、毋知氏等諸姓氏:

毋鹽氏,即無鹽氏,為齊國無鹽邑大夫之後;

毋車氏,如同高車氏一樣,但因其族自嘆無車而為姓氏;

毋樓氏,出自古牟夷國,莒國公子封於無樓邑而得姓氏;

毋將氏,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的帝君之言而為姓氏。

這些複姓的情況在史籍《姓考》、《漢書》、《風俗通》、《通志》、《左傳》等,以及典籍《廣韻》中均有記載。

在複姓毋鹽氏、毋將氏、毋車氏、毋終氏、毋樓氏、毋知氏等諸姓氏的後裔子孫中,皆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毋氏、世代相傳至今。

毋姓源流十

源於回族,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明朝時期,明王朝為平衡國內人口分布,加速經濟建設,舉行了數次大規模的遷民運動,期間,有整村回民遷徙到一個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

毋姓得姓始祖

毋句。胡毌氏(胡毋氏)。毋氏這個姓,一向很少見,但自古以來卻稱盛於四川的蓬安一帶地方。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和《姓氏考略》上的記載,毋氏是傳自唐堯時作磬的大臣毋句,算起來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田氏,齊宣王封弟於毋邱,以紹胡氏之祀,賜姓胡毋氏,其後分三姓,一曰胡毋,一曰毋邱,一曰毋氏。”後來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為單姓毋氏,稱毋姓。毋氏後人奉毋句為毋姓的始祖。

毋姓遷徙分布

毋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八十六位門閥。毋氏出自田氏。相傳帝堯時,有位得力的臣子名為毋句,曾創造了懸掛的罄,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為姓,稱為毋氏。另外,春秋時候齊國有個地名為毋邱,齊宣王將自己的弟弟封於毋邱,為紹胡氏之祀,賜姓胡毋,其後又分三姓:一為胡毋,一為毋邱,一為毋姓。這三個姓名的後代中均有簡化他們的姓氏為毋氏的。毋姓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北一帶)、巨鹿郡(今河北省平鄉西南)。

今河南省的焦作市博愛縣、沁陽縣、禹州市,山西省的晉城市、河津市、翼城縣、平遙縣,陝西省的華山縣、寶雞市、西安市長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橫縣等地,均有毋氏族人分布。有意思的是,今河南豫西靈寶市近郊有一座保存完整、仍有居民使用的古老堡寨楊公寨,傳說是北宋抗遼英雄楊六郎建立的軍寨,但如今居民中卻沒有一家姓楊,絕大部分都姓毋,人數占了靈寶全市毋氏的70%。

毋姓歷史名人

毋姓毋稚

晉代巴郡江州人,學冠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歷官涪陵、漢平令、夜郎太守。

毋姓毋煚

唐朝的一個才子。撰《古今書錄》   四十八卷,為開元今象亭十八學士之一。

毋姓毋昭裔

龍門人,後蜀時候的才子,他的學問極為廣博,精通四書五經,寫有《爾雅音略》一部著作,是與五經之中詩經有關的著作。詩經是孔子選編的詩歌集。毋昭裔還喜歡藏書,好學不倦。蜀主孟昶教太子讀書。

毋姓毋守素

毋昭裔的兒子,在宋朝朝廷中任文官。又曾被任為州官,治理地方使百姓受惠,深受讚揚。

毋姓毋制機

宋代蜀人,分教黃州,兼領雪堂、河南兩座書院,學者稱他“平山先生”。

毋姓毋思義

明初蓬州人,洪武年間舉人,工詩,能文。歷任襄陽、鳳陽教授,周府長史,為一時名宦。

毋姓毋將隆

亦稱毌將隆,字君房;東海郡蘭陵人(今山東棗莊嶧城區)。著名西漢朝大臣。漢成帝劉驁執政時期,毋將隆從事中郎,隨後又升遷掌管諫爭、議論的諫大夫。漢哀帝劉欣執政升任京兆尹、執金吾當職。毋將隆為人正直,敢於直諫進言。

毋姓毋雅

巴郡江州人。著名晉朝大臣、學者。學冠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歷官涪陵尹、漢平令、夜郎太守。

毋姓毋祥

著名明朝學者。

註:毋(Wú) 應與 “毌丘”(guàn qiū,複姓)在讀音和字形寫法上加以區別,切勿混淆。

毋姓近現代名人

毋效智(1942―?),陝西扶風人。新疆伊犁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

1965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後響應黨的號召,報名到新疆工作。先後在伊寧市第二中學、伊寧市教師進修學校教語文,擔任語文教研組組長,伊寧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秘書組組長、副會長、會長。

1985年調入伊犁師範學院中文系,主講現代漢語、普通邏輯、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等課。現任伊犁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兼黨總支副書記。是伊犁師範學院學科帶頭人。《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編委,新疆漢語言學會理事,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現代漢語教學研究會會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員。 發表現代漢語、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文章近一百篇,主要有《自動詞和他動詞》、《句子的語法分析一百例》、《魯迅作品長句的語法分析》、《複句分析中一種常見的錯誤》、《是定語後置嗎?》、《形容詞性“的”字短語》、《扶風話和普通話的比較》、《扶風話中“了1;”和“了2”的讀法》、《現代漢語教學方法的改革》等。多次被評為師院先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被評為新疆高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和新疆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1992年獲新疆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三等獎,1993年獲高校優秀教學成果自治區級二等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三等獎。

毋姓家譜文獻

貴州遵義尚秸毋氏族譜,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毋善燦首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毋應楠、毋榮熙等續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毋瑤浦續修,1963年毋德有、毋德應據舊譜續修,1988年毋德均、毋光崇、毋本書、毋大賢等根據舊譜續修,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貴州省遵義市尚秸鎮毋家壩毋大珊處。

毋姓郡望堂號

毋姓郡望

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①指今整個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毋姓堂號

巨鹿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毋姓字輩排行

雲南昆明毋氏(母氏)字輩:“四茂榮華盛世光前緒忠心運定昌傳後有文章”。

四川劍閣毋氏(母氏)字輩:“川林生培德繼文明”。

重慶萬州毋氏(母氏)字輩:“文學光國應天生德萬宗正世興朝發澤”。

毋姓宗祠通用聯

毋姓四言通用聯

源自上古;

望出平昌。

——指毋氏(母氏、毌氏)源流和郡望。

工詩名宦;

興學營宮。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蓬州人毋思義,洪武年間舉人,工詩,能文。歷任襄陽、鳳陽教授,周府長史,為一時名宦。下聯典指後蜀中龍門人毋昭裔,博學有才名。歷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左僕射、太子太師,嗜藏書,好古文,精經術。曾出資百萬建造成都學宮。

教兼兩院;

學冠四科。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蜀人毋制機,分教黃州,兼領雪堂、河南兩座書院,學者稱他“平山先生”。下聯典指晉代巴郡江州人毋稚,學冠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歷官涪陵、漢平令,夜郎太守。

毋姓五言通用聯

稱王於大宛;

發跡在平昌。

——指毋氏(母氏、毌氏)源流和郡望。

毋姓六言通用聯

晉代夜郎之守;

瀛洲學士之班。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毋稚,除涪陵漢平令,為夜郎太守。下聯典指唐毋煚(Jiǒng 音炯),撰《古今詩錄》四十八卷,為開元今象亭十八學士之一。

純潔家聲久遠;

德厚族脈綿長。

——上明朝進士母(毋)純德“純德”二字嵌名聯。

魏國邑侯府第;

明朝進士人家。

——上聯指三國魏國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母(毋)丘儉,字仲恭。明帝時,任幽州刺史,從司馬懿定遼東有功,封安邑侯。正始中,擊破進略遼東的高句麗兵,遷左將軍,轉鎮南將軍。後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以不滿司馬氏專朝政,與揚州刺史文欽起兵討司馬師,兵敗被殺。下聯指明朝進士母(毋)德純,曾官大理寺正。

毋姓十一言通用聯

飲譽唐朝,文章絕妙聲名遠;

蜚聲後蜀,著述頗豐鄉氏香: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毋炯。下聯典指後蜀時期的毋昭裔。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