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鄧姓,中華姓氏。來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支相傳出自黃帝時代的古鄧國。第二支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第三支源出子姓,為商朝皇族的裔孫。商王武丁滅了姒姓鄧國,隨之封其叔父曼季於河(注指漢水)北的鄧,並賜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鄧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祁侯,鄧國亡,子孫以鄧為氏。在西漢時形成了著名的南陽望族。曼季是鄧姓族人公認的始祖,子姓鄧氏是組成漢族鄧姓群體的最主要成員,其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先秦時期,鄧姓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帶。秦漢時期,鄧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陝西、江蘇等地。河南是鄧姓的發祥之地,南陽郡鄧姓的開基始祖為鄧況,在漢朝中葉,自楚徙居河南南陽新野,子孫一直以農桑為業。到東漢光武帝時,南陽鄧姓達到頂峰,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後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鄧氏自漢中興,凡侯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計。”南陽鄧姓對以後的鄧姓家族影響極大,因此,有“天下鄧姓出南陽"之說。西晉末,鄧姓大批從河南向南方移民,直達福建、廣東。唐宋時鄧姓的主體已經跨過長江分布於湖南、江西、四川地區。到了明清時期,鄧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明末鄧姓始入台灣。
鄧姓歷史名人有:鄧小平、鄧穎超、鄧子龍、鄧恩銘、鄧攸、鄧世昌等。
鄧姓歷史發展
鄧姓起源演變
部落名
炎黃時期的鄧氏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叫鄧伯溫,曾在黃帝時期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成為黃帝的大臣之一,並跟隨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野打仗。可見,當時鄧氏部落的地位是很顯赫的。這是鄧姓最早的傳說記載。
金天氏說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鄧氏。黃帝的孫子高陽氏顓頊,曾封賜東夷族首領金天氏少昊一個有功德的兒子在鄧地,世代繁衍並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個分支就姓鄧。
姒姓說
源於姒姓,是夏禹的後裔。夏禹曾孫,即第四個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個兒子在古鄧林之地,建立媯姓鄧侯國,在今河南鄧州南。這個鄧國前後存續了800多年,後來被商國武丁所滅。此後,鄧國的遺民就以國名為姓。現在鄧州西南30公里外還有鄧林鎮等古鄧地地名。
子姓說
武丁 為商朝皇族後裔。商王武丁滅掉姒姓鄧國後,封其季叔曼於河北(今河南南陽)為鄧侯,建立鄧侯國。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兒子,所以又稱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子姓鄧國尊周室朝服於周,得以倖存。後南遷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鄧塞,成為周王朝在南方較為重要的異姓侯國。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國,延續了570多年的鄧侯國鄧氏族人,紛紛從鄧國播遷到全國各地避難。鄧侯子孫及百姓為紀念故國,以國為姓,史稱鄧姓正宗,全國鄧姓大半都出自這一個源頭,曼季是鄧姓人公認的始祖。
避難改姓
此外,還有其他姓氏因避難而改姓等情況。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封第八個兒子李從鎰為鄧侯。宋太宗詔捕南唐宗室,李從鎰的兒子李天和為避難,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鄧。
少數民族
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記載: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鄧姓得姓始祖
武丁,即鄧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說的得姓始祖。商朝時,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同時封其為侯爵,後來曼季建立了鄧國,人們稱他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近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至魯莊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其後人尊武丁為鄧姓的鼻祖。
鄧姓遷徙分布
綜述
鄧姓發源於河南南陽古鄧國(今河南省鄧州市),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早於漢代播遷入閩、粵 。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鄧州。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廣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鄧姓在西漢以前的遷徙情況
漢代以前其活動範圍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帶。春秋末年鄭國人鄧析(前545一前501)是歷史上揚名最早的鄧姓人物。他做過鄭國大夫,反對不許民知爭端與禁止民有爭心的禮治,做竹刑,主張刑(形)名之治。子產“鑄刑書”,鄧析則教人學訴訟。《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鄧析在與統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表達的準確性思考,開始了他的“刑名之辯”,啟歷史之先河。
鄧姓是一個富有開創精神的家族,西漢以前鄧姓族人已經遷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陽、陝西成固、四川樂山、越南廣治等地。鄧 宗 秦汝陰(安徽阜陽)人,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部將,曾奉陳勝命令巡視九江郡。
東漢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一朝是鄧姓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以鄧禹為代表的鄧姓族人世代顯貴。據《南陽鄧氏族譜》記載,鄧禹為鄧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孫。《續漢書》說鄧彪“其先楚人,鄧況始居鄧州,子孫以農桑為業”。而鄧彪與鄧禹同宗,故鄧況應該是鄧州鄧氏的始祖。
鄧家從東漢建立以後,世代受恩寵、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將軍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達48人,其餘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漢一朝沒有出其右者。
魏晉隋唐時期的遷徙情況
鄧氏族譜 東漢鄧禹一族經過鄧太后亡故後的打擊,儘管鄧禹曾孫女鄧猛女為漢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榮耀,但只是一時,繁盛程度也遠不及鄧禹、鄧訓、鄧騭時代了。特別是安帝親政時,宦官江京等人巧設罪名,誣陷鄧氏對安帝親政有阻,安帝將鄧弘等鄧姓子弟廢為庶人,為了保全鄧氏家族,族人紛紛遷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國各地。《南雄南陽堂鄧氏聯修族譜》就說:鄧禹之後“避閹氏之亂,十三房後裔,散居各省,以閩、廣、楚、浙、豫章之省之間為多”。史籍記載此一時期的鄧姓人物在廣東有東漢廣州(今屬廣東)人鄧盛,曾任秭歸令、太尉諸曹掾;南朝宋桂陽(今廣東連縣)人鄧魯,中秀才後在當地做官,有惠政,卒贈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鄧文進入唐為韶州刺史;唐邵州龍潭(廣東陽春)人鄧處訥,唐昭宗拜為武安軍節度使;五代連州(廣東連縣)人鄧洵美,後漢登進士第,後周為館驛巡官。
江西有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鄧通,歷任越騎校尉、馮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鄧琬歷,任州西曹主簿、給事黃門侍郎、晉安王鎮軍長史等職;唐代道士鄧思罐(guan),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隱居麻姑山,後受玄宗徵召入京,曾兩次隨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
湖南有南朝陳衡陽(今屬湖南)人鄧正直,為盧陽令,“在任罷征、弭盜、修城、浚河、興學、崇教,民以為安樂,人多稱之”。
南朝梁人鄧郁,為荊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澗溪水服雲母為生。
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鄧姓族人繼承家族優良傳統,宗族不斷壯大,並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響的就是南陽鄧氏、平陽鄧氏、長沙鄧氏、陳郡鄧氏以及安帝鄧氏等。
宋元明清時期的遷徙情況
發源於河南的鄧姓,經過千餘年的發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時期,鄧姓家族的重心轉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廣東、江蘇等地。
入台及散播海外
隨著鄧氏族人的不斷外遷,在明代以後,台灣以及更南部的南洋地區開始有了鄧氏族人的記載。
據《鄧國鄧姓鄧人》記載,台灣《鄧氏族譜》裡說:“台灣鄧氏始祖鄧顯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黃縣經福建移居台灣。鄧顯祖的先祖由鄧州遷徙新野,後由新野經江西、福建而遷入廣東、香港,再由福建、廣東等遷入台灣繁衍發展。”這也是鄧氏入台的較早記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縱觀遷台鄧姓,其籍貫多為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經過3200多年的發展,鄧氏後裔如今已遍布海內外。鄧姓的人口已達到近730萬,為全國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58%。 集中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雲南、廣西、福建、海南、陝西等省份。在香港、台灣兩地,鄧姓亦是名門望族。
移居海外鄧姓族人
鴉片戰爭之後,鄧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美洲、歐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鴉片戰爭的炮聲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空前活躍,許多人或是為生活所迫出國謀生;或因外出求學,由此定居當地;或是赴他國開廠辦店,創辦實業,由此掀起了遷徙國外的浪潮。鄧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遷的行列。
(1)東南亞:是鄧姓族人外遷的首選地。廣東新會人鄧澤如,1886年便隨族人前往馬來西亞謀生,鄧家讓、鄧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馬來西亞沙撈越創辦“新廣東港墾場”。如今,鄧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
(2)美洲: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鄧蔭南,美國華人政治家鄧悅寧,美國華人大法官鄧心平,美國華人女政治活動家鄧稚鳳,著名橋樑設計大師鄧文中。
(3)歐洲:倫敦共和協會會長鄧甲興;倫敦鄧氏宗親會會長鄧勛輝、鄧德仁;史達福郡華人協會會長鄧樹權。在德國有鄧光榮,曾於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學校。在荷蘭有鄧氏宗親會會長鄧錦華、荷蘭東方美食公司董事長鄧露明、荷蘭光明中文學校校長鄧潤納、旅荷華特蘭華僑會會長鄧樹德。
鄧姓傳統文化
鄧姓郡望堂號
郡望
鄧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陽,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陽、襄陵、長郡、陳郡等。
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洛陽:秦始終置縣。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
堂號
1. 南陽堂:南陽郡鄧氏後裔多以此為堂號,多指南陽郡禹公後裔。南陽堂,祖籍:福建寧化石壁村遷居廣東梅州梅縣(古代程鄉)鬆口。始遷祖:鄧志齋(太乙公)。太乙公後裔多數以南陽堂為堂號。
2. 親睦堂,江西萍鄉三九公祠,祖籍:廣東梅州。始遷祖:恭公,信公後裔。
鄧太乙墓 3. 報本堂,祖籍:江蘇無錫。始遷祖:鄧爾瞻。
又一支,祖籍:江西萍鄉遵化,始遷祖:鄧兆挺。
4. 魁宿堂,出自東漢鄧禹的故事。鄧禹,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南)人,字仲華。從光武帝劉秀破王郎、王匡等軍,名震關西。劉秀統一全國後,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28將之首。鄧氏後人於是以"魁宿"名其堂。禹有13子,時稱"鄧林材木",各守一藝,以世其家,因而又有"守藝堂"、"執藝堂"等。
5. 聞彩堂,祖籍:自赤崗北胡莊金沙迪溪建昌墟遷居(江蘇丹陽)雲陽東鄉七里橋鄧家橋。始遷祖:鄧桂。
6. 敦睦堂,祖籍:常州府(江蘇武進)。始遷祖:鄧伯齡。
7. 崇孝堂,祖籍:祁陽城山頭遷居渝北。始遷祖:鄧登班。
8. 嗣藻堂,祖籍:湖北荊門象山。始遷祖:鄧友義。原姓熊,祖籍孝感,入娶鄧氏。
9. 角宿堂,祖籍:湖南湘潭。
10. 南陽堂,祖籍:湖南湘鄉,衡陽等二十餘縣。
11. 思孝堂,祖籍:湖南湘鄉義學地遷居湘潭上思鄉,再遷西溪。始遷祖:鄧伯壎。此譜支祖:鄧仲高。
12. 一經堂,祖籍:湖南漵浦遷居安化。始遷祖:鄧九章。
13. 登秀堂,祖籍:湖南永州遷居郴州。始遷祖:鄧少卿,法行五七郎。
14. 十賢堂,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長圳遷居湖南湘鄉。其子文敬公初居湘鄉虞塘再遷邵東觀山橋。始遷祖:鄧學良。
15. 惇敘堂,祖籍:世居醴西南陽橋杉棟灣,遷居江西太和縣,分徏永豐,再遷廬陵縣舊市街。始遷祖:鄧朝卿,字廷相。
16. 忠孝堂,祖籍:江西太和縣十八都鵝頸大丘圳上遷居湖南湘陰縣,再遷湘鄉長田建望光樓。始遷祖:鄧大樂,字開疆,號樂只。
17. 毓修堂,祖籍:湖南善化遷居瀏陽東灘頭鄧家山。裔孫榮顯,再遷渡高坪。始遷祖:鄧時鼎。
18. 壹經堂,祖籍:江西臨江府淦縣桃花溪遷居湖南常德,再遷漵浦。始遷祖:鄧飽義,名連,字仲高。
19. 親九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縣漢沙渡遷居湖南新田土橋坪,再遷湖南寧遠縣。始遷祖:鄧材,行七郎。
20. 材林堂,祖籍:自江右吉安遷居楚胥寶郡邵東龍富塘角裡。始遷祖:鄧天俊,字奇才,號法通。
21. 敦睦堂,祖籍:江西太和縣十八都鵝頸大丘圳上遷居湖南湘鄉縣茶沖塘。始遷祖:鄧安寧。
22. 三登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縣遷居吉安府安福縣,裔孫鄧子誠,遷居吉水,再遷萍鄉,又遷湖南沅江。笫四子鄧紹禹從江西太和縣遷居湖南衡州府常寧縣南鄉依陂洞上灣。始遷祖:鄧梅魁。
23. 兩秀堂,祖籍:從江西泰和縣圳上遷居湖南益陽。始遷祖:鄧德卿。
24. 南陽堂,祖籍:江西赤塘遷居湖南益陽,寧鄉。始遷祖:鄧祖獻,字希賢,號哲人。
25. 三登堂,祖籍:世居新化金塘遷居安化縣城西兩重溪,清塘鋪顏家坪。始遷祖:鄧義伯,鄧堯伯。
26. 遺經堂,祖籍:從江西吉水遷湖南常德府龍陽縣大圍盽,漢壽六甲。始遷祖:鄧思明。
27. 毓秀堂,祖籍:從江西金谷縣勝揚馬頭遷居江西新建縣,再遷湖南長沙府瀏陽楊梅河。始遷祖:鄧時鼎。
28. 守藝堂,祖籍:湖南寧鄉,溈寧梘坪。始遷祖:鄧祥澤,學,業,仕,任,儒。
29. 執義堂,祖籍:湖南茶陵遷居湘潭嚴沖。始遷祖:鄧信。
30. 五義堂,祖籍:河南南陽郡新野縣遷居江西南昌府上高儒裡。始遷祖:鄧遐。
31. 南陽堂,祖籍:廣東嘉應州蓼陂遷居袁郡萬載楓梓裡。始遷祖:鄧永柱,字承彬。
32. 繩武堂,祖籍:大陸遷海外孫墓鄧氏。
33. 崇本堂,祖籍:大陸遷海外。
34. 冠雲堂,祖籍:大陸遷海外。
35. 安定堂:以望立堂。
36. 高密堂:以望立堂。
37. 平陽堂:以望立堂。
38. 長沙堂:以望立堂。
39. 洛陽堂:以望立堂。
40. 宜春堂:以望立堂。
41. 南雄堂:以望立堂。
42. 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陳國堂、淮陽堂。
43. 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44. 東漢堂,在貴州習水的一個鄧氏宗親(鄧三祝公的後裔)提供的貴州習水中看到。據此支族譜記載,其世系與南陽郡鄧氏存在較大差異。
45. 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今福建龍岩新羅小池卓洋鄧氏友興公遷今湖南醴陵的鄧氏後裔在醴陵當地興建了尊奉松峰(友興)公為始祖的宗祠,友興公後裔以此為堂號。其總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龍岩新羅小池卓洋鄧氏、所有外遷各地敦本堂友興公後裔的總祠堂,自明朝創建至今已經數百年。此支鄧氏分布於今天的湖南醴陵、瀏陽與環洞庭湖各縣市;江西萍鄉、湘東等地;還遠及四川成都周圍包括金堂和重慶包括巫山一帶(原太昌鎮),已繁衍至少超過五六萬之眾。
鄧姓史話 46. 雲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賢公後裔遷浙江武義後裔所創立的堂號。
47. 九睦堂,湖南長沙金圫鄧氏。此支鄧氏位於今天的湖南長沙縣榔裡鎮金圫村,在歷史上相當富有,曾建有家族內部的免費學校。
48. 仁豪堂,今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茶林鎮鄧家大院通用堂號,為湘川鄧氏太五郎後裔一脈。
49. 愛德堂,今福建龍岩新羅區東肖鄧氏及紅坊悠遠鄧氏通用堂號,為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一脈。
50. 崇本堂,今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鄧氏通用堂號,此支鄧氏由今福建龍岩永定縣合溪鄉王社村遷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是福建簡公後裔一脈,為當地旺族。
51. 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閩沙鄧氏的堂號。閩沙鄧氏尊光布公為開基祖,此支鄧氏人丁興旺,代有人才。如當代鄧子基是我們中國財經界的泰斗。
52. 敦倫堂,今武義縣東南部金岩村鄧氏家族堂號,“敦倫堂”即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勸戒訓勉後代子孫。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也可謂敦睦人倫,家和萬事興。 此支鄧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裡東乾(今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蛟洋古蛟新區東乾村)遷出。清初因族人經商來到浙江,寄居於金、衢、嚴(州)、 處(州)四府,其中部分鄧氏定居武義南鄉二十都唐裡(今熟溪街道塘裡村),建宗祠名曰善繼堂。聯十公長子碧進從唐裡遷武義南鄉雙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聯七公長子虞章遷到武義南鄉雙坑管嶺腳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榮遷居金岩村,為金岩村始祖。
53. 武威堂、汝南堂,鳳山廖、鄧氏家族之鄧氏的堂號,當地98%之鳳山鄧氏、廖氏都以此為堂號。
54. 敦本堂,崧峰(友興)敦本堂世襲源流: 吾離--子春--琅--敏--惠襄--信--郟--昴--子丹--大符--燧威安--嚴嘉--韋--知可--黠--彰熙--佑進平--子愉--邦惠--蔚--志敏--文升--子周--貴儔--長巨--七郎--受宗--肇--寶輝--相--良仁--羅郞--張郞--雲陸--熙東--茂則--允濟--斯立--俊善--再初--任亨--豫恭--盛均--霽雲--公緒--懷素--楚材--殿邦--文--記錄--願郞--戰兒--鳳祥--危郎--克行--伯宗--時槐--敬福--惟懷--岐彥--飛鵬--春官--仁牛郞--金--學恭--義宣--榮--郁良--世隆--節溫--玉楊--裕--聲朝--音偉--玉成--繼元--漢叔礦--永浩--晏寧夫--明清--國湄--承灝--京議--洵美--鎰向榮--公省--大猷--宗衡--星榜--陽選--邵高--子玉--赤誠--升國基--雯美--靈再榮--與良廷--景源--千三郞--成可--仲榮--原亨--友興(崧峰)
參考資料:
鄧姓宗祠楹聯
元朗屏山鄧氏宗祠
黃埔區廟頭鄉鄧氏宗祠
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鄧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南陽望族;新野芳蹤。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南陽世澤;東漢家聲。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勛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台28將”之首。
南陽望族;新野芳蹤。
同上。
雲台列首;諫院知名。
上聯典指東漢初南陽新野人鄧禹,字仲華,少年時遊學長安,與劉秀關係密切,後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一全國後,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台(今洛陽南宮所建高台,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祐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陽世澤;稅院家聲。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姓的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鄧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縣的鄧符協,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考中進士,後游宧至錦田,見當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變亂,任滿後定居錦田,是錦田鄧姓的開族祖先,鄧氏在錦田建書樓,教育子孫。因此,他的子孫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擄走徽、欽二宗,皇親國戚,紛紛南逃,鄧符協的後人,鄧元亮起兵勤王,在戰亂中救得一姓趙的小女孩,鄧元亮見她的氣質靈秀,便收養了她,並供書教學。其後,許配了他的兒子鄧惟汲,在錦田隱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貴胄,紛紛歸宗;原來鄧元亮救養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兒,至光宗時,鄧惟汲雖然己死去,但論輩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長子鄧林持手書面見光宗,光宗追贈鄧惟汲為“稅院郡馬”是“稅院家聲”典故的由來。
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功名。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1)。
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於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鍾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天下;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潘力生贈鄧小平聯。
東漢家聲遠;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
鄧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為無兒。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鄧禹第六子,少年時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謙遜寬容,禮賢下士,士大夫多願意跟著他幹。後歷任烏桓校尉、張掖太守、護羌校尉。下聯典指晉代襄陵人鄧攸,字伯道,少年時喪父,居喪時以孝聞名。石勒南侵,鄧攸攜帶全家避亂,擔著自己的兒子和弟弟的兒子,因情勢危急,他考慮不能兩全,便丟棄了自己的兒子,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後至江東,歷官太子中庶子、吳郡太守、尚書左僕射。為官廉潔清明,深得百姓擁戴。當時人們敬其德為他哀嘆:“無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禁煙功勳卓著;抗日史冊留芳。
上聯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海防,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書。
上聯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鄧曼機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典指晉·鄧訓之女幼好讀書,後貴為太后。
鄧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祖德高如山並聳;宗功深似水同流。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1)。
鞠躬恍覺祠門隘;誠益頓忘市井喧。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2)。
祖籍灌陽千家峒;孫邑富水七都鄉。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平寨村鄧氏家厝通用聯
千秋共仰雲台像;四樹長留古柏名。
此聯為懷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陽市)鄧氏祠堂聯,祠祀東漢大司徒鄧禹廟聯。鄧禹,新野人。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24歲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論功最高,封高密候。後繪圖雲台,居28將之首。
海戰獻身致遠艦;文行圖志伯牙琴。
上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1849-1894),字正卿,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精於測繪、駕駛,曾任南洋水師艦隻管帶。1887年隨丁汝昌赴英購鐵甲艦,任總兵兼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黃海戰役中,他英勇善戰,遭到日艦圍攻,在彈盡、艦傷之際,率全艦官兵,決心以死報國,開足馬力,欲猛撞敵艦吉野,與之同盡,不幸被敵魚雷擊中,他與全艦官兵二百五十人壯烈犧牲。下聯典指元代思想家鄧牧(1247-1306),字牧心,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懷著對南宋滅亡的悲憤心情,著《伯牙琴》一書,還有《洞霄圖兵》,世稱“文行先生”。
石如篆書號神品;文度易解稱好書。
上聯典指清代書法、篆刻家鄧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諱,以字行,更字頑伯。成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體書。篆書尤稱神品。包世巨著《藝舟雙楫》,推為清代第一。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鄧韍,字文度,常熟人。號梓堂,正德舉人。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開卷神遊千載上;垂簾心在萬山中。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自題聯。
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平天下更雲台首列;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上聯“雲台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後列雲台之首(雲台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星辰,雲台拔萃;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3)。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4)。
溯賜姓於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紀封侯於東漢,雲台之軍令尤新。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5)。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云為善最樂;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6)。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8)。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於伊河北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苹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2)。上聯典出並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並所頌的“萬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東省),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並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參考資料:
鄧姓家譜文獻
12412【遼寧本溪】鄧氏譜冊一卷 民國元年(1912)石印本 遼寧本溪市山城子鄉朱峪村
12413【江蘇常州】潞城鄧氏宗譜四卷 (清)鄧瑞甫 鄧善培等繼修 清光緒八年(1882)木活字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12414【江蘇常州】潞城鄧氏宗譜六卷 (清)鄧川大 鄧三寶等重修 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六冊 北京大學 日本 美國
12415【江蘇無錫】鄧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鄧源昌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報本堂木活字本 五十四冊 美國
12416【江蘇無錫】鄧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鄧隆福等重修 清光九緒三十年(1904)報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冊 北圖
12417【江蘇無錫】鄧氏宗譜□□卷 民國報本堂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4) 註:其中記事至民國三十二年。
12418【江蘇吳縣】洞庭明月灣鄧氏續輯宗譜四卷首 一卷末一卷 (清)鄧若木等續輯 清嘉慶七年(1802)活字本 四冊 北圖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大 江蘇蘇州 市博
12419【浙江嵊縣】古剡鄧氏宗譜三卷 (民國)鄧國珍等修 民國七年(19l8)木活字本 浙江嵊縣平山鄉禮義灣
12420【浙江常山】隆興府鄧氏宗譜六卷 (民國)曾獲重修 民國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青石鄉和尚弄村(存卷1、2、6)
12421【安徽】宣城鄧氏族譜不分卷 (清)鄧洪勛等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萃渙堂活字本 四冊 北圖
12422【江西萍鄉】萍邑鄧氏三修族譜 (清)鄧俊瑚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南陽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
12423【江西萬載】鄧氏家譜 (清)鄧俊瑚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南陽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
12424【江西奉新】城南鄧氏四修族譜十卷首一卷 (清)鄧鈺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901)樹德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缺2、4)
12425【江西奉新】城南鄧遠齋公支譜四卷 (清)鄧長齡等纂 清同治四年(1865)世德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缺卷2)
12426【江西豐城】鄧氏重修族譜 (明)鄧子龍略述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江西豐城縣博 影印本 雲南師大
12427【江西吉水】鄧氏族譜 (清)鄧輔賢序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鈔本 一冊 台灣
12428【江西】鄧氏重修族譜 清道光間南陽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4)
12429【江西】鄧氏重修族譜十卷 (清)鄧達上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陽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1-4)
12430【江西】鄧氏宗譜 (民國)鄧運鑒修 民國十九年(1930)繼述堂刊本 江西圖(存一冊)
12431【江西】鄧氏族譜□□卷 清南陽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4、6)
12432【江西】江右鄧氏族譜□□卷 南陽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3、4、8、9、13)
12433【江西】鄧氏族譜□□卷 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7、11)
12434【河南固始】鄧氏世系 (清)鄧炳輝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鈔本 一冊 台灣
12435【湖北黃陂】鄧氏宗譜三十七卷首一卷 (民國)鄧卓漢總纂 鄧心鑒協纂 民國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武漢圖(存卷首、4-9、11、13-15、19-24、 27-32、34、36、37)
12436【湖北新洲】南陽鄧氏宗譜二十四卷 (民國)鄧執春 鄧安信等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和平鄉四方村
12437【湖北新洲】鄧氏宗譜十五卷 (民國)鄧八松 鄧茂陔等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雙河鄉曹寨村
12438【湖北大冶】南陽堂鄧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鄧守真重修 民國六年(1917)敦本堂石印本 六冊 南開大學
12439【湖北崇阿】鄧氏大同宗譜十二卷 (民國)鄧開先總修 鄧森林纂 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 湖北崇陽縣蔡墩鄉雅安村
12440【湖北荊門】鄧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鄧承雋修 民國十年(1921)嗣藻堂石印本 五冊 人民大學
12441【湖北江陵】鄧氏族譜四卷 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 五冊 上海圖
12442【湖南】鄧氏三修譜牒十卷 (清)鄧孟樵 鄧介夫編修 清光緒八年(1882)角宿堂刻本 十冊 廣東中山圖 註:散居湘潭、湘鄉等地。
12443【湖南】鄧氏聊譜初輯□□卷 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 湖南圖(存卷3) 註:散居新寧、武岡等地。
12444【湖南】鄧氏聯譜初輯六卷 (民國)鄧茹真 鄧次鞠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南陽堂排印本 六冊 河北大學 註:散居湘鄉、衡陽等二十餘縣。
12445【湖南】鄧氏四修家譜□□卷 (清)鄧祖贊 鄧代端編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一冊 湖南圖(存卷2) 註:散居寧鄉、益陽等地。
12446【湖南長沙】鄧氏族譜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鄧篤琴修 清宣統二年(1910)鄧氏南陽堂木活字本 三十五冊 南京大學
12447【湖南寧鄉】寧昌鄧氏重修支譜不分卷 (清)鄧祖永序 清雍正元年(1723)杖策堂刻本 一冊 湖南圖
12448【湖南寧鄉】溈寧鄧氏三修族譜二十三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鄧松禮 鄧義炳纂修 清光緒五年(1879)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1-9)
12449【湖南寧鄉】鄧氏三修支譜□□卷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2)
12450【湖南湘潭】中湘鄧氏四修譜牒十卷 (民國)鄧薈霖 鄧楚卿編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角宿堂刻本 十冊 北圖 廣東中山圖
12451【湖南湘鄉】上湘茶沖鄧氏族譜□□卷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湖南圖(存卷首)
12452【湖南湘鄉】江口鄧氏族譜五卷 (清)鄧瑤浦 鄧玉瑛修 鄧莊衢等纂 清道光十年(1830)楊福星刻木 湖南圖(存卷l)
12453【湖南湘鄉】板山鄧氏支譜□□卷 清道光十八年(1838)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0)
12454【湖南湘鄉】西溪鄧氏族譜□□卷首三卷 (清)鄧垂蒙 鄧垂治修 鄧前儒編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7、9-11、首三卷)
12455【湖南湘鄉】板山鄧氏族譜□□卷 清光緒五年(1879)高密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2、4)
12456【湖南湘鄉】上湘茶沖鄧氏續修族譜□□卷首 二卷 (清)鄧續維修 鄧續觀纂 清光緒十八年(1892)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12457【湖南湘鄉】西溪鄧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三卷 (清)鄧世慎 鄧福拍等修 鄧澤佑等纂 清光緒二十年(1894)活字本 湖南圖(二部,又一部存卷首、4、6、9、10、16)
12458【湖南湘鄉】西溪鄧氏族譜□□卷 民國十七年(1928)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2)
12459【湖南】湘鄉鄧氏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鄧良弼等修 鄧運昌等纂 民國十八年(1929)南陽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12460【湖南】湘鄉鄧氏芢房七修族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七修族譜委員會纂 民國三十三年(1944)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1-3)
12461【湖南衡陽】岐山鄧氏宗譜 (清)鄧文壁續修 鄧經輯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一冊 南開大學
12462【湖南華容】鄧氏族譜十卷首四卷 (民國)鄧松濤纂修 民國六年(1917)錦文堂活宇本 湖南圖(存卷首、3、4,又一部存卷首1)
12463【湖南桂東】流源鄧氏五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鄧鳳周 鄧飛黃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江西呂友文堂刻本 十冊 廣東中山圖 註:又名《鄧族南陽堂五修譜》。
12464【湖南】宜章鄧氏族譜不分卷 (清)鄧楚選等編輯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一冊 吉林大學
12465【湖南桂陽】鄧氏宗譜 (民國)鄧桂林重修 民國十八年(1929)活字本 一冊 吉林大學
12466【湖南新田】鄧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清)鄧明榮等重修 清光緒十六年(1890)雍睦堂活字本 十二冊 吉林大學
12467【湖南藍山】鄧氏族譜 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 湖南藍山洪觀鄉
12468【湖南武岡】鄧氏續修族譜□□卷 (清)鄧彥臣等修 鄧首登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12469【湖南武岡】鄧氏三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二卷 (民國)鄧執中 鄧鯤生纂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兩秀堂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12470【湖南新寧】鄧氏創修族譜十卷首一卷 (清)鄧壁輝 鄧鼎南修 清光緒元年(1875)集文堂木刻本 九冊 河北大學
12471【廣東】增城大埔心鄧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鄧秀峰重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鈔本 一冊 美國
12472【廣東】番禺市橋房鄧氏蔭德堂家譜不分卷 (清)鄧國獻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12473【廣東南雄】南洋堂鄧氏聯修族譜 民國十年(1921)刻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12474【廣東三水】鄧氏族譜不分卷 (清)鄧達珩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翰元樓刻本 十五冊 廣東中山圖
12475【廣東三水】鄧朝儀大夫家譜不分卷 (民國)鄧維岳等修 民國八年(1919)廣州寶珍樓刻本 十六冊 廣東中山圖
12476【廣東順德】鄧永錫堂族譜五卷 (民國)鄧廷梅編 民國十四年(1925)鉛印本 廣東中山圖 日本 美國
12477【廣東】開平獲龍翟離祖[鄧氏]族譜摘略不分卷 (民國)鄧潤等修 民國間寫本 一冊 美國
12478【廣東新會】鄧氏族譜五卷 (清)鄧樹勛編 清道光三十年(1850)修同治十三年(1874)鈔 本 二冊 廣東中山圖
12479【廣東東莞】鄧氏發祥祠世系不分卷 (清)鄧栩昌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12480【廣東東莞】鄧氏開宗族譜源流考不分卷 (民國)鄧步雲修 民國三年(1914)鉛印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12481【廣東東莞】茶山鄧氏族譜十八卷 (民國)鄧儀輝重修 民國十六年(1927)刊本 美國(存卷1-3)
12482【廣東四會】鄧氏族譜一卷 廣東四會縣威整鄉
12483【廣東四會】鄧氏族譜一卷 廣東四會縣鄧村鄉
12484【廣東】鄧氏族譜不分卷 (昆國)鄧瀛波述記 民國八年(1919)序 一九七一年傳鈔本 一冊 美國
12485【廣東】鄧氏歷代統系表 寫本 一冊 美國
12486【廣西平樂】鄧氏宗譜十卷 (清)鄧廷洞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十賢堂活字本 十冊 吉林大學
12487【廣西平樂】鄧氏宗譜四卷 (清)鄧盛昌等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十賢堂刊 民國十三年 (1924)續刊本 六冊 南開大學
12488【四川長壽】鄧氏宗譜六卷 (民國)鄧餘封撰 民國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 四川長壽縣葛蘭縝燕洞村鄧家灣
12489【四川江北】鄧氏族譜十二集 (民國)鄧步矩 鄧正卿等修 民國十七年(1928)江北鄧氏宗祠石印本 四川重慶市圖(存三集)
12490【四川廣漢】鄧氏族譜一卷 民國十五年(1926)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 一冊 四川圖
12491【四川簡陽】鄧氏族譜一卷 (民國)鄧培莪纂修 民國十年(1921)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 一冊 四川圖
12492【四川眉山】鄧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鄧炳曮 鄧鶴林等纂 民國三年(1914)刻本 四川圖(存一冊)
12493【四川儀隴】鄧氏宗譜一卷 鈔本 四川儀隴縣檔
12494【四川廣安】鄧氏分譜一卷 (民國)鄧紹明纂 複印民國三十八年(1949)稿本 四川南充地區檔(殘)
12495【四川】鄧氏蜀譜不分卷 (清)鄧雲從纂 清光緒十五年(1889)首宿堂槐蔭書屋刻本 六冊 四川圖
12496【四川】鄧氏蜀譜不分卷 (民國)鄧自菱 鄧兆淞纂修 民國十三年(1924)鄧氏雍睦堂石印本 七冊 四川圖
12497【香港新界】鄧氏族譜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鈔本 一冊 美國
12498【香港新界】鄧其璠族譜不分卷 (清)鄧士楫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767)鈔本 一冊 美國
12499【香港】新界鄧氏族譜序 (清)鄧垂範等修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序鈔本 一冊 美國
12500【江西】清源鄧氏重修族譜 (192?)鄧金保等修 木刻本 一冊 江西臨川【廣東】信宜鄧氏重修族譜 (1986)鄧文錦修
註:以上為部分家譜,根據各地家譜文獻整理。參考資料:
鄧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鄧姓歷代名人173名,占總名人數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鄧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4%,排在五十九位;鄧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鄧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25%,排在第七十九位。
鄧姓古代
朝代
姓名
祖籍
身份
簡介
商末周初
鄧九公
名將
原為殷商三山塘關總兵,曾領兵討伐過西周,後來因為不滿商紂王暴政投靠西周,為西周開國功臣,死後封神青龍星,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鄧家門村祖神廟有其畫像,被當地鄧姓尊為祖神。
西漢
鄧通
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
商人
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東漢
鄧禹
南陽(今河南新野)
名將
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勳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三國
鄧芝
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
名將
鄧禹的後裔。蜀國大將軍。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為鄧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三國
鄧艾
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
名將
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東晉
鄧攸
平陽(今山西省襄汾)
大臣
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元代
鄧牧
錢塘(今浙江杭州)
思想家
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圖志》。
明代
鄧子龍
豐城(今屬江西省)
名將
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清朝
鄧石如
安徽懷寧
篆刻家、書法家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清朝
鄧廷楨
江寧(今江蘇省南京)
名將
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著有《雙硯齋詩鈔》。
鄧姓近現代
政治、軍事、科學
鄧世昌 鄧世昌: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鄧蔭南(1846-1923),原名松盛,字有相、蔭南,排行三,又稱鄧三,廣東開平人。他是華僑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傑出代表, 1929年1月,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遺著編入《蔭南文存》。
鄧恩銘: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鄧小平 鄧小平:(1904~1997)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鄧穎超:祖籍河南省光山,生於廣西省南寧,她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
鄧子恢(1896—1972):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福建龍岩人。
鄧華(1910~1980年):原名多華,字實秋。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
鄧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石塘村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前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就義。
鄧寶珊(1894-1968):原名鄧瑜,甘肅天水人。辛亥革命時,參加新疆伊犁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
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
鄧鐵濤,中醫學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名老中醫.1916年10月出生於廣東省開平縣。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鄧仲元,(1886~1922),廣東惠陽人, 原名士元,別名鏗。原籍梅縣,革命家,烈士。
鄧仕俊(1918—1993),原名鄧仕金。四川省通江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龍翔(1913—1979),江西廬陵(今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家泰(1914——2003年),湖北省荊門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升中將。
鄧東哲: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克明: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錫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愛國人士。
鄧逸凡(1912~2004), 廣東興寧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鄧力群(1915-2015):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辦公室組長、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組長,《紅旗》雜誌常務編委、秘書長、副總編。
鄧軍林:國民黨少將。特赦後任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
鄧咸歡:國民黨陸軍一級少將,抗戰英雄,黃埔軍校傑出校友,黃埔軍校16期畢業。
商
鄧文釗(1908年—1971年),廣東長樂(今五華)人。1934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系,獲經濟碩士學位。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北銀行華人經理。
文、教、衛、體、宗
鄧拓(1912-1966):新聞家,政論家,原名鄧子健,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竹嶼人。曾任社會科學家聯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區黨團書記,中共法南區委宣傳幹事、宣傳部長和南市區工委書記等職。
鄧超:娛樂明星
鄧婕:影視藝人
鄧琳琳:女,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安徽利辛鄧氏後裔。
鄧亞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鄧麗君 鄧散木,現代篆刻家、書法家。上海人。著有《篆刻學》等。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祖籍為河北邯鄲大名縣鄧台村,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台灣女歌手。
鄧紫棋(G.E.M.),原名鄧詩穎,香港歌手及演員。
鄧姓人口分布
歷史上鄧姓的分布和遷移
宋朝時期,鄧姓大約有36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當時鄧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鄧姓總人口的25.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四川,這三省鄧姓大約占全國鄧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於福建、山東、廣東、河南、廣西等地。當時的湘、贛、川是鄧姓聚集的中心地區。
明朝時期,鄧姓大約有46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鄧姓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福建,這三省鄧姓大約占鄧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江蘇、湖北等省。江西為鄧姓第一大省,約占鄧姓總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湘、閩為中心的鄧姓聚集區,人口重心向東南移動。
當代鄧姓的分布和圖譜
根據2006年出版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數據,鄧姓的人口已達到近730萬,為全國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5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鄧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占鄧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湖北、重慶、廣西、江西,這四省市又集中了24%的鄧姓人口。廣東為當代鄧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鄧姓總人口的19%。粵桂湘、川渝成為鄧姓的兩塊主要的聚集區。從明朝至今600年期間,鄧姓人口主要由東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區遷移。
鄧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華南地區,在粵桂湘、海南北部、川渝貴大部、雲南東北、江西南部、福建西端,鄧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2%以上,最高的比率可達2%以上,這一地區覆蓋面積大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3.5%,居住了大約60%的鄧姓人群。在四川北部和西部、雲南北部和西部、海南南部、台灣、福建中部、江西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江蘇大部、安徽大部、豫陝甘南部、青海東部、黑吉東部交界地區、黑吉西端與內蒙交界地區,鄧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1.12%之間,這一地區覆蓋面積大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2.5%,居住了大約26%的鄧姓人群。
鄧姓古籍記載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廣韻》曰:鄧,出南陽、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壹作季)父於河北(壹作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急就篇》註:殷時鄧侯吾離曼之國,以鄧為氏。澍按:鄧侯吾離朝魯,在莊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何得雲殷時乎!黃帝將有鄧伯溫,是鄧姓不始於吾離。
《華夷圖》云:仲康子徒都鄧。
《路史》云:其支封鄧有鄧氏。又鄧氏冒梁姓者,桓帝鄧後,諱猛女,本郎中鄧香之女,母宣初適香,生後,改適。《梁紀》後少隨母居,冒姓梁氏。梁冀誅,帝惡梁氏,改姓為薄。後因有司奏復為鄧氏。見《皇后紀》。又李氏改鄧姓者,南唐李從鎰,後主煜之第八子,封於鄧為王。宋太宗初詔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之,而以父封國為氏。其後有官楚之義陵者,遂家焉。
《路史》又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後有鄧侯氏。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