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桓(huán)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根據《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後人就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為桓氏。由此可見,桓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後人奉桓常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宋桓公、齊桓公死後,二人的後代均以其諡號“桓”為姓氏。   作為諡號,“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義,按古代《諡法》的規定:“闢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陸和台灣沒有進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譙國郡,堂號為“龍亢堂”、“匡晉堂”。

桓姓基本介紹

桓,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亦可讀作chūn(ㄔㄨㄣ

)、wán(ㄨㄢˊ)。

桓姓歷史發展

桓姓姓氏源流

桓(Huán)姓源出有四:

源流一

源於黃帝時的桓常,出自黃帝屬臣桓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桓氏家譜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桓氏。  

按史籍中的記載,由於那位桓常“審乎地利”,具有豐富的地理物侯知識,熟悉作物生長規律,於是向黃帝講述了土地耕種之利。這是一個協助黃帝促使人類從原始漁獵的蠻荒狀態向農耕氏族社會轉變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沒有關於他為官任職的更詳細記載。

該支桓氏世系以及正確讀音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黃帝大臣桓常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御說,屬於以諡號為氏。作為諡號,“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義,按古代《諡法》的規定:“闢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國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

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子御說寵妃甚多,生有七個兒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

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說病逝。

宋桓公在位時期,克敬勤民,多次參加諸侯盟會,曾出兵援救鄭國、邢國,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後得到周王室賜予的諡號“桓”,歷史上稱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 [5-7] 

該支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說為得姓始祖。其支庶子孫向魋,就以王父的諡號為氏。稱為桓魋。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屬於以諡號為氏。 天長縣桓氏家族墓群出土的龍形玉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襄公姜諸兒執政時言行多變、政令不信,國政混亂不堪。齊襄公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公子糾、公子小白、公子彭生。當時公子糾的老師管仲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通知了好友鮑叔牙,於是諸公子們紛紛外逃,公子糾逃到外婆家魯國,公子小白在老師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了莒國。

姜小白死後,得到了周王室賜予的諡號“桓”,後世稱之為齊桓公。

在齊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並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齊桓公姜小白為得姓始祖。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四

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源於烏桓(wán)族,烏桓原稱“烏丸”、“古丸”、“烏延”,原與鮮卑族同為東胡部落。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 [8-9] 

西漢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烏丸山)定居,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族無文字,刻木為信。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

到了秦、漢之際,烏桓民族主要活動於饒樂水一帶,其地東鄰挹婁、夫余、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

西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東漢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

東漢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

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農曆9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雨水已經止息,濱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經此路返回,途經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戰,意氣風發,寫下了豪情滿懷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最後一句中的“幸甚至哉”,應該是曹操在征滅烏桓部落之後的真實感受。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領了烏桓之地,鮮卑與烏桓融合,鮮卑族於是有了烏桓氏。

烏桓族人在遷入北魏時,融入鮮卑族,其中有改漢字單姓為桓氏者,另外還有複姓桓侯氏、桓阿氏,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後魏桓阿氏,後改鹿氏。”其實,所謂“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記載的“鹿桓阿氏”,實際上應當是“阿鹿桓氏”,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證》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誤,正確的應當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為正確。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

內徙的烏桓人後來因永嘉之亂,死於民族衝突。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為烏桓後人所建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烏丸國,之後烏桓融入契丹、靺鞨等其他民族。形成一個名叫“桓赧氏”的部落,屬於生女真,女真語稱“桓散達”,以部為氏。在金世祖完顏·劾里缽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桓散達”被征服,併入女真統一體,成為後來完顏·劾里缽的兒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顏·阿骨打的附庸屬下。到了金熙宗完顏亶執政時期,金國加速了封建化進程,期間大量接受漢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過程中漢化省文為單姓桓氏。

據史籍《中華姓府》《姓氏尋源》記載:清代老滿洲部族(女真族)桓泰氏,滿語為wántai 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在滿清時期為脫譜姓氏,族源不詳,後併入滿族八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桓氏、泰氏等。滿族人不與漢人通婚。  

少數民族改姓的這些桓氏,正確讀音均作wán(ㄨㄢˊ)。

桓姓姓氏始祖

桓常、宋桓公、齊桓公  

桓姓遷徙分布

桓氏在東周時期之前,為單一來源姓氏,源於軒轅黃帝大臣桓常,因年代過於久遠,不在信史之內,故不可完全相信。在東漢之前,桓氏主要是來源於宋桓公和齊桓公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述,齊桓公的後裔,以桓公的諡號為氏。而宋桓公的後代,也稱桓氏。北魏時,鮮卑族的部分烏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書·官氏志》也都對桓氏的出處有考證文字。由此可見,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來自山東姜姓齊桓公之後,也有發祥於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後,更有一少部分為鮮卑族之後。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七位門閥,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桓姓姓氏文化

桓姓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196年~220年),將沛郡 西晉譙國郡地圖 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隸屬豫州刺史部。譙郡下轄的龍亢縣為桓氏郡望的具體所在地。  

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懷遠縣、鹿邑縣、永城縣、濉溪縣、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固鎮縣間一帶地區。

《續漢書》載:“榮本齊人,遷於龍亢,至榮六葉”。

譙郡桓氏支脈有三,

一出龍亢縣(今懷遠縣龍亢鎮),東漢桓榮、曹魏桓范、東晉桓彝均屬之。

一出相縣(今淮北市西北),東漢桓譚屬之。

一出銍縣(今濉溪縣南臨渙鎮)桓氏,東晉桓宣、桓伊屬之。

龍亢、相、銍三縣,東漢均屬沛國,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譙郡。  

《晉書》卷六四《武陵王遵傳》:“〔桓〕伊與桓溫疏宗”。《世說人名譜》列桓伊為龍亢桓氏“別族”而附之於龍亢桓氏之後。據此可知,銍縣桓氏與龍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脈疏遠。  

堂號

●龍亢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齊桓公後裔,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漢光武帝劉秀請桓榮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從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漢明帝時封關內侯。桓榮與子桓郁、孫桓焉教五位帝王經書,被譽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師”,在歷史上成為美談,龍亢桓氏由此出名。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

龍亢桓氏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桓榮十世孫桓溫擔任東晉大將軍、大司馬,領導了三次北伐收復中原的戰爭。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廢安帝自立為帝建立桓楚政權。公元404年,劉裕進攻桓楚政權,桓玄兵敗,死於江陵。此後,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倖活命者,或更名換姓或遠逃他鄉。

● 匡晉堂:晉朝桓氏有十一位將軍(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沖、桓雄、桓雲、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來匡扶朝廷,因稱“匡晉堂”。  

●樂善堂:據田餘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所載:漢魏桓氏除了望出譙郡者外,還有《元和姓纂》卷五引應劭《風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後的桓,當即長沙臨湘桓氏;還有《三國志·魏志·裴潛傳》注引《魏略》所云馮翊甲族桓氏;同書同志《王粲傳》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注引張勃《吳錄》,吳八族中有桓氏。《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有交趾桓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謂西晉時扶風王司馬駿有長史榮陽(今浙江榮陽)桓隰。桑世昌《蘭亭考》卷一載修禊賦詩者有“榮陽桓偉”(張淏《雲谷雜記》卷一,桓偉誤作柏偉),則桓氏尚有榮陽一望。又,《隸釋》卷二《東海廟碑》尚有南陽桓氏。

桓姓桓氏遺跡

相關建築

“桓傅故里”牌坊

在桓榮的家鄉龍亢,現在仍有“桓傅故里”牌坊,位於積善街(又稱廟 桓傅故里 巷街)南端,拱門下原有石階通往渦河下的順河街。其始建年月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明代萬厲四年(1576)得以重建;清道光29年(1849)重修;1955年因修築渦河左堤有礙工程被拆除;1984年當時的龍亢區公所重建。

後來的龍亢人為了紀念桓氏,曾保留了桓榮故宅、桓榮就讀的碧雲宮和洗硯池;修建了鄉賢祠,供奉桓榮及其聲名顯赫的子孫們。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這些古蹟大都蕩然無存了。  

家族墓群

● 龍亢桓氏墓群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鎮北2.5公里唐莊東有一處桓氏墓群,俗名“雙古 桓氏墓 堆”,又名“五里古堆”。兩座土墩墓,南北排列。南墓底部南北長80米,東西寬50米;北墓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據舊《懷遠縣誌》載:“桓榮賜葬首陽山,此必其子孫或族人墓”。然究為桓氏何人之墓,有待考證。1982年,桓公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角圩漢墓群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縣三角圩漢墓群中共清理墓葬二十五座,除一座為戰國晚期外,其餘都為西漢早、中期。這批墓葬集中在約一千平方米的範圍內,距地表2.5至3米深,分一人單葬與雙人合葬兩種,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以棺槨為葬具,多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出土文物種婁繁多,有銅器、鐵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瑪瑙、琉璃、銀器、角器等,計748件。主墓一號墓,坑長4.8米,寬 三角圩漢墓群 3.5米,為夫婦合葬墓,隨葬品380餘件,墓中出土玉、銀、銅、木四種質地五枚印章,墓主名叫桓平,為西漢廣陵王中宮謁者。十九號墓中出土一枚木質漆印,根據兩墓桓姓及許多漆器上銘文“桓樂”、“桓安”、“大桓”等字樣,推認三角圩漢墓群為桓氏(貴族)家族墓群。

● 長沙桓氏貴族墓群

湖南省長沙市長嶺橡膠廠漢代墓葬,是一處西漢時期桓氏(貴族)家族墓葬群。墓主人桓駕的陪葬品以陶器為主,器物組合為鼎、盒、壺,還有銅鏡、泥錢和泥金餅,不見五銖錢,所以認定桓駕墓的年代應當在西漢中期漢武帝以前。  

早在1959年,在毗鄰長嶺橡膠廠桓駕墓的左家塘區,也發掘了一座西漢大墓,墓主人名叫桓啟。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桓啟墓的墓室規格大過桓駕墓,桓啟墓的陪葬品還有兵器出現,與戰國墓相似,而與西漢中期墓不同,且桓啟不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表明桓啟墓的年代必然在漢初景帝以前,早於桓駕墓。同時,桓啟墓的規格比馬王堆2號墓長沙丞相利蒼墓略小,但明顯超過出土了“長沙仆”、“宮丞之印”等銅質官印的長沙國諸屬官的墓葬,證明桓氏家族在西漢長沙國境內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一家族可能自漢初延續至西漢中期。  

西漢桓氏貴族,史書上缺乏相關記載,目前所知,秦朝統一六國前夕,秦始皇有大將桓齮,一度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後攻趙失利,畏罪潛逃,下落不明。另1991年安徽天長縣三角圩也發現過一處桓氏家族墓群,其中一號墓出土了“桓平”玉印及其他各類精美玉器達90餘件,還有龜鈕銅印“臣平”和木印“廣陵宦謁”,表明“桓平”是西漢廣陵國時期的謁者屬官,為廣陵國王劉胥身邊的近臣,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廣陵國受封於漢武帝以後,其桓氏家族顯赫於西漢中後期,而長沙國境內的桓氏家族,大致上發跡於西漢初年,延續至西漢中期,不排除兩個家族之間或許有一定世系和淵源關係。  

西漢“桓駕”玉印,1990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長嶺橡膠廠漢代墓葬。玉 西漢“桓啟”玉印 印覆斗形鈕,上有穿鼻,印面正方形,邊長2.6厘米,高2.1厘米。印面無邊欄,陰刻篆體白文“桓駕”兩字。“桓駕”兩個字的位置左右均分,所占比例對等,不偏不倚。印面中多以漢印繆篆典型的平直均勻線條為主,使整個印面顯得十分協調。平直中更具變化的是“駕”字的左上部“力”字的斜勢和曲筆,增加了整枚印的情趣和生動感。“桓”字右邊的“日”字有意拉長,使字形變瘦,整體便十分勻稱而協調。縱觀“桓駕”玉印,精緻秀麗,線條均勻和諧,是漢代玉印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桓駕”玉印,製作精緻,字體秀麗,展示了漢代高超的工藝技術和美學追求。通過“桓駕”玉印,使我們了解了西漢時期長沙國地方的貴族政治概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無獨有偶,桓啟墓裡也出土了一枚“桓啟”玉印,與“桓駕”印的形制、材質、字體等基本相同,推測“桓啟”與“桓駕”當屬同一家族。  

桓姓家譜文獻

《安徽懷遠龍亢桓氏家譜》,(現代)桓氏闔族重修,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鎮桓氏宗祠。

桓姓字輩排行

桓氏一隻字輩:“宿彩汗院……”

桓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望出譙郡;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桓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功高夾日;威著避驄。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丹陽人桓彥范,字土則,以蔭襲調右翊衛,後為中丞,長安年間官司刑少卿,曾多次上疏請求昭雪冤案,又官羽林將軍。中宗時任侍中,正直敢言,封扶陽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後為權臣武三思誣陷被害。夾日,在太陽兩旁,比喻輔佐天子。下聯典指東漢譙郡龍亢人桓典,字公雅,順帝時太傅桓焉的孫子,能傳家學。舉孝廉為郎,靈帝時官侍御史,當時宦官專權執政,他正直而不避,因常乘驄馬(青白色的馬),京城人說:“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建安年間官御史中丞,封關內侯。

世傳新論;代陟崇階。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哲學家、經學家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光武帝時官議郎、給事中。通音律,善鼓琴,學問廣博,遍習五經,喜歡非難俗儒,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被光武帝看成“非聖無法”,幾乎被處斬。他的論點,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發展有一定影響。著作有《新論》二十九篇。下聯典指東漢譙郡龍亢人桓榮,字春卿,光武帝建武年間官至少傅,明帝時封關內侯。其子桓郁,字仲恩,官至太常,曾先後為明帝、章帝講授經書,很受恩寵。其孫桓焉(桓郁的兒子),字叔元,順帝時官太傅、太尉,曾在宮中講授經學,有傳業單子數百人。其曾孫桓麟,字元鳳,桓帝時官議郎,在宮中侍講;桓鸞,字始春,官至議郎。其玄孫桓彬(桓麟的兒子),字彥林,少年時與名士蔡邕齊名,舉孝廉為郎,因為從未與中常侍曹節(曹操的曾祖父)的女婿馮方(也任郎,桓彬的同事)在一塊兒喝過酒,被馮方怨恨而罷官,著有《七說》等。其九世孫桓彝,字茂倫,東晉明帝時歷官尚書吏部郎、散騎常侍,參預機密。其十世孫、桓彝的長子桓溫,字元子,為明帝的女婿,歷官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封南郡公;次子桓雲,字雲子,歷官建武將軍、義城太守、江州刺史、西陽太守;三子桓豁,字朗子,簡文帝時任撫軍從事中郎、征西將軍,孝武帝太元初年官征西大將軍;四子桓秘,字穆子,歷官秘書郎、宣城內史、中領軍;五子桓沖,字幼子,歷官江州刺史、中軍將軍、都督江揚豫諸州軍事、荊州刺史,曾鎮守京口、上明,積極籌劃防守,配合謝安打敗前秦軍。“崇階”,代指高官。

登高仰菊;圖誠辨疑。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桓景,嘗學於費長房,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令家人作絳紗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飲菊酒,禍可消。景如其言,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死,房曰:“代之矣。”下聯典指東漢·桓譚,光武時,上書陳時政,帝欲以讖決疑,譚直言讖之非經。

榮由稽左;志在盡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桓榮,少習歐陽《尚書》,官少傅,賜車乘馬,謂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下聯典指晉·桓沖官荊州刺史,盡忠王室。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太守;父子兩將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冠軍將軍桓石虔及其弟桓石秀,兩人都曾任過太守,有政聲。下聯典指晉代桓沖及其子桓謙。桓沖,有武功,累遷振威將軍,桓謙累拜驃騎大將軍。

六言通用聯

擇婿乘龍得偶;救叔躍馬突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桓焉官太尉,二女嫁黃憲、李膺,時稱二女乘龍。下聯典指晉·桓石虔勇力過人,其叔桓沖為苻健所圍,桓石虔躍馬馳赴,救桓衝突圍。

七言通用聯

直言世事遺新論;推衍宏議號鹽鐵。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桓譚,能文好古,著書二十九篇,言當行事,號《新論》。下聯典指漢代郎官桓寬,博通善屬文,推衍鹽鐵之議,計數萬言,後通稱《鹽鐵論》。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賢婦毀妝,輓車歸裡;貞妻割耳,行義表閭。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桓少君嫁鮑宣為妻,贈嫁甚盛,鮑宣不悅,桓少君 劉長卿妻桓氏畫像 悉歸侍御服飾,與鮑宣共挽鹿車以歸鄉里。下聯典指漢·劉長卿妻桓氏,夫死於夭,乃割耳自誓,朝廷嘉其行,賜號“行義桓嫠”。

有英雄才,能勝四州任;飲茱萸酒,克消九日災。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大將桓溫,字元子,素有雄才大略,為安西將軍,都督荊、梁等四州諸軍事。下聯典指東漢名人桓景,嘗學於費長房,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令家人作絳紗襄盛茱萸系臂,登高欽菊酒,禍可消。景如其言,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暴死。房曰:‘代之矣’”。

藻鑒精明,雅負艱深之節;風期豪雋,具饒宏濟之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桓彝,有人倫識鑒。蘇峻反,桓彝起兵赴難,固守經年,勢孤力屈,城陷見害。下聯典指晉·桓溫,以雄武專朝。

桓姓歷史名人

桓魋(tuí),東周春秋時期宋國(今河南商丘)公族。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掌控宋國兵權。他是宋桓公的後代,深受宋景公寵愛,他的弟弟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

桓齮(yǐ ),東周戰國時期秦國將領。

桓寬,字次公,西漢時期汝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時舉為郎,後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為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

桓少君,名不詳,字少君,西漢大臣鮑宣的妻子。 桓少君

桓譚(公元前23年前後-公元56年前後),兩漢時期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今淮北市)人。

桓景,東漢時期汝南人,他曾經跟隨費長房修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不過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消除災禍:讓家人將包著茱萸的絳色紗布纏在手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桓景聽了以後回家照辦了。第二天,他回來說,家裡的牛羊雞馬都死了。費長房對他說:“畜生代替你們死了。”從此以後,便有了重陽節。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初年

桓榮

經學大家。  

桓虞,東漢時期官員,為漢章帝時官員,早期任尚書僕射,能夠依法斷事,細密公正,後來擔任南陽太守。

桓郁(?~93年),字仲恩。沛郡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大臣,太常桓榮次子。  

桓焉(?~143年),字叔元,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大臣,經學大師桓榮之孫。  

桓麟,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桓榮曾孫,桓酆之子,官至許縣縣令。  

桓鸞(108年~184年),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桓榮曾孫,東漢太常桓郁孫。  

桓典(?-201年),字公雅,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大臣,桓榮玄孫,太傅桓焉之孫,桓順之子。  

桓彬(133年-178年),字彥林,沛郡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大臣,桓榮玄孫,桓酆之孫,桓麟之子。  

桓階(?—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曹魏開國功臣。

桓范(?-249年),字元則,沛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文學家,畫家。

桓嘉(? — 252年),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官至樂安太守、安樂鄉侯。後被丁奉所殺,諡曰“壯侯”。妻子是升遷亭公主。

桓鄰,交州交趾郡(越南河內東北)人。桓治之弟。三國吳時,被交阯太守士燮舉為郡吏。士燮死後,其子士徽自任交阯太守,拒阻孫權所派之新任太守。鄰叩頭勸士徽迎接新守,被徽笞死。後其侄桓發舉兵攻徽,未果。

桓隰,司隸河南尹滎陽縣人,晉初任扶風王司馬駿長史,曾與司馬駿、劉寶等議論諸葛亮之為人。

桓彝(276年-328年),字茂倫,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桓榮九世孫。晉朝大臣,江左八達之一。

桓宣(?-344年),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義陽太守桓詡之孫,冠軍長史桓弼之子,晉朝將領。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人。東晉將領、名士、著名音樂家,鎮南將軍桓宣族子,其父桓景,曾任丹陽尹。有“笛聖”之稱,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據他的笛譜改編的。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 桓溫雕像(2張) (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

桓沖(公元318—384年),東晉名將,字幼子,小字買德郎,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宣城內史桓彝第五子,大司馬桓溫之弟,桓楚武悼帝桓玄之叔。歷征虜將軍、振威將軍、江州刺史,豐城公等。

桓玄(369年-404年), 字敬道,小字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將領、權臣,大司馬桓溫之子,桓楚帝國武悼帝。

桓修(?-404年),又作桓脩,字承祖,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桓榮十一世孫,車騎將軍桓沖第三子。東晉將領。

桓振(?-405年),字道全,東晉末年名將,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孫,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子,桓楚武悼帝桓玄從子,有其父風,果銳敢斗,但暴橫無行。桓玄敗死後作為其繼任者繼續領導桓楚的餘黨對抗東晉,終因兵敗戰死。

桓石民,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晉朝重要將領,宣城內史桓彝之孫,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子,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弟。其妻為謝安兄長謝奕的女兒謝道輝(謝道韞之妹)。桓石民歷任顯職,甚具名望,多番擊敗敵國。前後累功進遷左將軍。後來卒於任上,沒有子嗣。  

桓石綏(?-410年),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子,大司馬桓溫之侄,桓楚武悼帝桓玄從弟,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東晉末期將領。桓玄敗死後仍持續抵抗東晉,終失敗被殺。

桓法嗣,祖籍譙國龍亢,桓榮的十七世孫,唐朝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官至雍王府諮議參軍、弘文館學士。

桓彥范(653年-706年),字士則,桓榮的十九世孫,祖籍譙 唐朝宰相 桓彥范 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官至宰相,唐朝“復國五王”之一。

桓臣范,祖籍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桓榮的十九世孫,桓彥范之弟。任鴻臚少卿、右衛將軍、左金吾將軍、京兆尹、西京副留守等。開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於位,享年六十四歲。有《桓臣范墓誌銘》存於洛陽師範學院。  

桓玉珊 ,1937年6月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曾分別擔任原國家物資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兼秘書長。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