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在2013版按人口多少百家姓排行為146。春秋時期楚國公族賁皇後裔,賁皇源於楚國王族羋姓,苗姓得姓兩千多年。全國均有分布,相對分布較多的省為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蘇、四川、廣西、湖南、湖北、黑龍江等。

苗姓歷史發展

苗姓姓氏起源

苗(mi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苗姓 源於羋姓,羋姓中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姓氏。最直接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賁皇封地,屬於以封居名稱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之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在晉國與楚國交戰中,伯棼之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鬥勝利。後世傳有楚才晉用的典故: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

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苗,遂為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為周邑。

在賁皇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遂成苗氏,並尊賁皇及其父親斗越椒為得姓始祖。這也是漢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來源。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遂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為‘苗’。

在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肥沃適宜耕種,有對聯曰“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境。

源流二

源出自上古時期神醫苗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由於苗父根本不像後世醫生們那樣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如今看來,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在傳說中,他為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卓著,稱其為“醫”並不過分,因此,人們把他認為是“上古為醫者”。(該起源存疑)

源流三

源自少數民族改姓,滅亡後的百濟、高句麗國民,被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為苗氏。

蒙古族,回族中的漢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滿族中的苗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姓苗的,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苗氏。  

苗姓得姓始祖

賁皇(斗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因不滿楚王被奸臣所蒙,遭受奸臣陷害排擠,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

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采於苗地。後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采於苗,後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並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苗姓遷徙分布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遺址。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國後期,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訢   ,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大長秋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激烈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唐代中後期,有陝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於史。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姓又被迫遷徙。據江蘇沛縣等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另據河南新鄉牧野區前河頭《苗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我先祖兄弟三人(支)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開始遷徙,一支遷往河北河間,一支遷往河南上蔡縣,我先祖一支遷至河南新鄉小冀鎮北苗莊(老苗莊)。約在明嘉靖年間,我一世祖由北苗莊遷來前河頭村。從明初遷來的二老發展到現在,族人已分布新鄉周邊十幾個村莊(北、南苗莊,前、後河頭,尚村、東黑堆、王小屯、後郭雷、段屯、請夏佛、駱駝灣、馬村、耿莊、小塊、馬坊等村),衍生人口萬餘。前河頭村更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保留至今的苗氏宗祠(已成功申請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有清乾隆年間,由苗氏經廳公、溫公編撰的《苗氏族譜》,芳辰公創立的苗氏《六十四派》。明初,政府從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苗子實有4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後裔分遷今溫縣趙堡等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後裔分遷南莊等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後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後代遷修武、焦作、溫縣等地。據不完全統計,苗子實的這一支後裔目前有11000餘人,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另據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後分居於苗張村。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苗氏後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為當地的知名人士。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和台灣地區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苗氏子孫不管在國內國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代苗姓的人口大約110萬左右,為全國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苗姓人口的32%。

苗姓姓氏故里

河南濟源

濟源市苗氏宗譜序

軒轅黃帝登天壇祭天戰蚩尤《濟源縣誌》開篇即是。賜子苗龍擇太行徑塞龍發脈中定居循祭盛傳民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龍在其數成為帝王人物的專用名稱華夏民族的圖騰。人為苗氏、土為苗地、莊為苗邑 、政為苗亭。自漢桑欽《水經》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溴水出原山勛掌谷”見書後、苗地苗邑漸隱,一勛掌叫響懷府八縣。毛澤東親批資治通鑑,見169——陳紀三:起召陽協洽晉柔兆,閹茂凡四年,世祖問皇帝下,齊詔書空斛律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勛掌殷稱國,周作邑,秦漢置亭,北齊築城,唐宋元明清設鎮,共和國建鄉扎區,始終保持著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權利體系,是晉封賁皇食邑於苗以地為姓的所在地。其他書說與此不吻合的外錯原因,是清修《濟源縣誌.卷二.古蹟.九》勛掌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勛掌、魏高歡築以御西魏《濟源縣誌.卷未.識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今封門口》西”等失誤所致,卷二方向對,人錯。卷末方向錯,人對。勛掌遠在軹關東北四十里,別書對苗亭據志引用自然不準確。《通志氏族略》記苗出自羋姓。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晉語》苗棼皇晉大夫”。漢許慎《說文解字》無古 字及其注。說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遠在漢前,秦統一文字後改用標準苗字使用至今。考賁皇生於春秋末,東周弱,五伯征的時代。系黃帝後、顓頊支,重黎脈,祝融族、陸終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連半姓,傳至鬻熊,博學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師之遂以熊為氏。周封熊繹國楚子爵都丹陽。五傳熊渠,僭周稱王、又八傳至熊儀。是為若敖開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隕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隕女生長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稱子文為最大賢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揚,父子、侄叔三代為令尹。班子克黃字子儀。椒子賁皇,因父蒸野漳,筮狙莊王中原問鼎南歸,兵敗竟陵清河橋被罪族,避禍奔晉。鄢陵等役,楚材晉用功著,晉封大夫,食於苗,更姓苗賁皇。賁皇逝後晉遭“六卿擅權”三家分晉而失國,賁皇官秩家牘隨之失考。成為苗氏從戰國到唐宋的空斷代,形成了豫濟勛掌老根苗,晉長治上黨郡望苗。魯定陶濟陰郡望苗,越金華東陽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號。

濟源祠堂

在濟源勛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國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勛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東西長五十米,南北寬四十米,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獅進為上舞台下闕門,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廂房等群房建築。正祠內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聯、圓碑、方碣、石香爐等蘊藏著豐厚的民間氏族廟堂文化。

勲勛掌城中分布着九廟二寺十八堂兩閣一庵,古典建築,苗祠堂僅次於泰山廟、鎮安寺。圓明寺列第四位,列十八堂之首。現有文物存量居廟寺堂閣的第一。拔貢在濟源素有“大字苗令圖,小字牛蘭亭”兩大書法家的盛稱。祠內他寫有“綏吾思成”巨壁大字,照壁石刻“胚胎由楚晉,為王者師為伯左者佐,發達在元明,以爵則了以官則郎”的對聯,出其手筆。文溯鬻熊為周文王、武王之師,斗伯比、子文、班椒任楚令尹,賁皇封晉大夫,俱為王伯佐命弼臣的歷史。褒揚勛掌苗氏在元明兩朝五世,大夫的煌赫門庭。字出於顏而利於顏。他還在村東南高阜上寫“魁星閣高壯東南,勛掌城古邊西北”語句,是他在村東口文昌閣上又一名聯。前有文昌高讀雄文,後有祖師卻聽春秋。較為書法界稱道的是“金爐脈延濟源縣,明月光增勛掌城”泰山廟會舞擻台柱牌聯。把濟源脈氣,勛掌形勝,北齊相介。複姓斛律名光,字明月增建邊防關城的考說廣而告之。引出另一才子,酒同寅“建此城以御西魏”的結論。拔貢把雄強茂密寬綽精拙的顏體,寫出沉穩鋒利的書風。勁力傾倒小楷聖手牛蘭亭與之深交。除拔貢書法外,祠堂楹柱上還有“動貽燕謀賦瓜瓞共快綿長”、“幽明罔間尚資爼豆煥先猷”、“獻襲三陳緬祖德秋更凜霜”、“祖孫相繩曾以簪纓綿世□”等聯語。特別是一槐莫虛栽務從根本地培起。告誡祠出後人,動掌苗氏與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無關。元明兩朝正是動掌苗姓輝煌之世,何來屠村戮人滅族燹禍。妄拉他人作祖?書寫時間早與拔貢,屬鍾繇書派一路,惜無書者姓名,半數遺失難成對,令人遺憾。牆上嵌碣堂中豎碑,石香爐銘辭書法更是流派紛呈竟嬈綻放。

濟源祠堂記載

重農耕,繁人口,八代不聞朝政,至元發奮仕途。苗全、苗立、苗暢一門三大夫。暢子世榮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總管府事 騎尉。苗道一、元代濟源名觀龍翔宮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暢子、世榮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榮子、世襲驍騎尉。苗森、邑鄉賢達,夠買山場創修金爐頂廟宇、勛掌田守忠真人修煉登仙遂成。濟源名勝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順治時任彰德衛千總。苗爾嗣,清代北樊人,順治丙戌科舉人《懷慶府志》編校。苗永魁清代蓼塢人,太學生,例贈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塢人,任清河北道清書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學貢。苗同文,清代人,同治六年旌表忠烈義士,位列縣忠義祠第十一位,志有悼詞。苗耘奄,清代人,名成東,教育家苗令庚、苗令圖之師。縣授“詹台雅宜”“共策治安”金匾獎。有“教澤碑”頌其德。苗令圖,清代人,光緒丁酉科拔貢,直隸州通判,濟源文章書法泰斗。苗鴻賓,清代人,光緒癸己武舉。苗世忠,清代人,縣忠義祠107名。苗信芳,清代人,縣忠義祠第341名。

苗姓傳統文化

苗姓郡望堂號

郡望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

堂號

東陽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唐李固的《幽閒鼓吹》中,曾記苗晉卿一事。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自稱知未來事。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已久,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來頭,只管再問。”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更向上。”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驚異,再問:“為將為相嗎?”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發怒,說:“將相更向上,難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為事屬怪誕,驚出一頭汗。後來苗公果然出將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以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預言。可見命皆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苗姓宗族特徵

1、苗姓源於楚國公族大夫,人才輩出,可謂翹楚。

2、苗姓雖不算人口大族,但其漢族苗姓各行各業人才卻不絕於史書,尤其是唐宋以後,苗姓名人就更多了。

3、淵源單一,血統純淨。

苗姓家譜文獻

山東長山苗氏家譜兩卷,著者待考,民國庚申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大開印本兩冊。

江蘇淮陰苗氏族譜,(現代)苗氏合族編修,1987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淮陰市縣小營東村、西壩村苗氏宗祠。

苗氏族譜,(現代)苗氏合族編修,2001年稿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彌勒州彌勒縣丫鋪龍新瓦房。

河南泌陽苗氏,(現代)苗中憲編修,2004年稿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泌陽苗樓苗氏宗祠。

河南濟源苗氏宗譜,(現代)苗鴻震序,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濟源市勛掌城南大街苗氏宗祠(克井鎮23信箱)。

苗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

源自羋氏;望出東陽:全聯典出苗氏的源流和郡望。

源出苗邑;系承賁皇:全聯典指賁皇為楚大夫伯棼之子,奔晉,晉人以苗地相贈,其子孫因以為氏。

惠行魏郡;威震河州:上聯典指唐朝壺關人苗晉卿,字元輔,進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政事與教化並行,惠政為人稱道。唐肅宗時,任左相,封韓國公。下聯典指北宋上黨人苗授,字授之,歷官供備庫副使、西上閣門使,因功任河州知州。跟隨李憲討伐羌族叛亂,威震洮西。宋元祐年間官室保康軍節度使。

惠行魏郡;威鎮熙河。同上。

長水校尉;龍峰真人:上聯典出漢朝有長水校尉苗浦。下聯典出唐朝畫家苗龍,失其名,因善畫龍,人們以苗龍呼之。後得道仙去。會稽龍瑞宮東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相傳為苗龍飛升處。

十才列選;兩弟登科:上聯典指唐苗發工詩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下聯典指唐苗愔以兄弟二人相繼登科事。

七言通用

農桑輯要恩澤遠;說文聲訂韻源長:上聯典出元朝大司農丞苗好謙,城武人。勤政善學,官至御史中丞,有《農桑輯要》。下聯典出清朝道光年間貢生苗夔字先簏肅寧人。治《說文》,精於音韻之學,撰有《說文聲訂》、《說文音讀表》、《毛詩韻訂》、《建首字讀》等書。

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此聯為鶴頂格嵌苗氏“苗”字的析字聯。

十言通用

棣萼聯輝,三場科名之盛;詞華藻發,十人才子之班:上聯典指唐朝人苗愔,長慶年間進士,他弟弟苗惲、苗恪也相繼登科。下聯典指唐朝苗晉卿的兒子苗發,擅長寫詩,與盧綸、司空曙等人齊名,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官至都官員外郎。

義膽忠肝,僉羨真州明府;文華本行,特美太原參軍:上聯典出宋朝名宦苗再成,守真州,慷慨有大志。德佑中文天祥敗走真州。再成延入城,與定抗元兵,城陷,不屈死。下聯典出唐朝名人苗蕃的事典。  

苗姓字輩排行

江蘇

江蘇建湖苗氏字輩:志守咸良德,佳才以振昌.

江蘇淮陰苗氏字輩:“萬如寅東文志光華”。

江蘇寶應苗氏字輩:“定世邦桐(梓)惟,福祿壽喜財,田之宗春依,艷保國長樹(嗯),作善守祖德,開懷福壽昌,大家春日永,萬世煥文章。

江蘇宿遷苗氏字輩:“玉德殿其法新”。

江蘇贛榆苗氏字輩:“…允運德建明禮…”。

江蘇東海苗氏字輩:“善恆松昌保東”。

江蘇沛縣苗氏字輩:“厚德培成憲緒”。

山東

山東臨沂苗氏字輩:“文秀富君東,天紀玉傳星,俊貴登希恩”

山東棗莊苗氏字輩:“德新傳兆義 忠厚建懷廷 勤有光榮志 方敬可世平”

山東威海苗氏字輩:“國寶豐華,延祺承祉,農芹先業,儒習翰林”。

山東曹縣苗氏字輩:“賢德廣繼,發祥慶豐”

山東日照苗氏字輩:“玉中為文石現春”。

山東濟寧苗氏字輩:“田徵士如樹之西恩培仲”。

山東青島苗氏字輩:“中京福啟春”。

山東沂源苗氏字輩:“希永興本傳記士衡”。

山東章丘苗氏字輩:“萬士慶長有”。

山東壽光苗氏字輩:“得洪乃青……”

山東桓台苗氏字輩:“永敬錫乃”

山東嘉祥苗氏字輩:“悅先繼景懷振興正旺啟”。

山東兗州苗氏字輩:“貞世如樹滋錫恩培宗繁”。

山東鄒城字輩:“安雨慶凡祥” 20世紀80年代新續字輩 “元錫振清寬 厚傳衍景端 雲深令奉茂 憲科肇士賢k……

河南

河南睢縣苗氏字輩:“忠孝傳家久勤儉紹業遠守成克永茂崇學方榮顯建國先立志金光照華漢”。

河南洛陽苗氏字輩:“學正道全理存心安……顯明榮慶光昭建傳志守克俊崇耀瑞延”。

河南禹州苗氏字輩:“國之建嵩茲春雨鳳槐宗和平譜後真成訓業昭大華宣仰德教博愛令范廣偉功

河南沁陽苗氏一隻字輩:“金含天慶忠恕立基典常致用瑞增露潤恭厚仁義春廣潮俊經緯泉周”。

河南泌陽苗氏一隻字輩:“忠信立基 典昌之永”。

河南寧陵縣苗氏字輩:於天希厚愛,在人當自勉,詩書福澤長,忠孝聲名遠。

河南新鄉苗氏字輩:

肇源三晉 長髮其祥 好善家慶 毓秀克昌

景先傳廣 繼來永芳 宜樹大本 保天之良

世承宗澤 庭紹清光 振興洪緒 盛在東陽

象賢崇德 作新自章 蔭子丕立 應衍義方

出自:河南新鄉牧野區前河頭苗氏宗祠《六十四派》

河北

河北邯鄲苗氏一隻字輩:“春耕九餘三”

河北衡水苗氏:“肇夢建欣定坦植,萬事克斯騰宗書,年廣其雨民修正,耘培得華壹天墀,再逢豐秋永增恆,春耕舜用嘉禾興,清綠軒前思元紀,歷傳芳聲振宇寗”。

安徽

安徽碭山字輩:君敬則臣忠希求愛法傳

安徽一隻字輩:心民立同大小

安徽懷遠字輩:萬長玉月成梁

安徽六安:一本慶長青

安徽阜陽:慶懷青應維世紀永昌

安徽泗縣:文志光華正可慶琰翊櫪邵軒

浙江

浙江舟山字輩:只奉大有 裕國安邦 敬承忠德 嘉學傳芳 立世永昌

雲南

雲南紅河字輩:應懷培景

遼寧

遼寧字輩:近時寶祖太,宗作長春天。連永世德慶,榮錫克占先。秀泉井來芝,成文修鳳殿。海信大生振,玖煥會平安。

遼寧苗氏一隻字輩:樹豐生兆春。

遼寧鐵嶺字輩:顯德玉成慶興春景正常全家皆孝善治國乃忠良。

遼寧大連字輩:萬新長治國,旭日要東升。仁德振家遠,祥雲大有興。

青海

青海一隻字輩:發培養煜

台灣

台灣一隻字輩:永得錫乃

其它

一隻字輩:大克永之萬夢然相亭守本田

一隻字輩:懷鳳吉士傳家保

一隻字輩:興恆希文化廷應大

苗姓軼事典故

楚才晉用,賁皇,楚令尹伯賁(一作伯棼、子越、斗椒)之子。伯賁興若敖氏之亂,被滅,賁皇奔晉。晉與之苗地,以為謀主。鄢陵之役,晉軍豫備逃退,賁皇說:楚軍之良在中軍王族,欒書、士燮所將之兵改變行列去引誘楚軍,中行、二卻所將之軍必擊敗楚左右兩軍,然後我們集結四軍攻其王族,必大敗之。晉人從之,楚師果大敗。(前575年,楚共王時)對雍子,《左傳》記載的是,晉國與雍子以鄐地。彭城之役,晉楚遇於靡角之谷,晉軍豫備逃退,雍子卻發命於軍:“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將戰。”讓該回去的人上路,放跑楚軍俘虜,楚軍害怕,在夜間潰散。晉國得以將彭城歸於宋,楚國因此失去東方諸侯的歸附。(前573年,楚共王時)然而同是《左傳》,又將幾乎相同的事情計算在賁皇身上,《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鄢陵之戰,旦而戰,見星未已。楚軍主帥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兵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賁皇宣令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楚共王召子反謀,因子反醉,楚共王率軍宵遁。(前575年,楚共王時)

舔犢情深, 父子關係是人人都有的,也有舔犢情深的。給事中苗粲身患中風話都說不出來,而他的兒子苗纘正趕上要參加進士考試,高考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年一度,苗粲雖說口不能言但心裡卻殷切的希望兒子能夠考中進士。考試的前一天,苗粲的病情加重,苗纘既想去參加考試又擔心父親的病情隨時會有不測,到時候自己如果不在身邊那就是不孝將會留下終身的遺憾。於是就在紙上寫下了請示報告,詢問父親是否允許自己去考場。當時苗粲勉強能夠拿起筆,只能寫出最簡單的字,看了兒子遞過的那張寫有文字的紙,他握住筆顫顫悠悠的寫下了一個字,這個字只有兩畫,但意思表達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入”字。

得到父親的許可後,苗纘奔赴考場,而且是一舉中第。苗粲子纘應舉,而粲以中風語澀,而心緒至切。臨試,又疾亟。纘乃為狀,請許入試否?粲猶能把筆,淡墨為書曰:入入!其父子之情切如此。其年,纘及第。(出《嘉話錄》)

苗姓姓氏名望

苗姓隋唐

江蘇寶應苗林苗氏族譜中苗晉卿遺像 苗晉卿:潞州壺關人,唐代宰相。

苗奉倩:唐玄宗時期人,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任處州刺史。

苗稷:唐憲宗時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處州刺史。

苗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曆十才子之一。苗晉卿十個兒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

苗海潮:下邳(今江蘇邳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六一三年聚眾起義,不久併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於江淮一帶。後降唐。

苗台符:六歲能作文章,聰明無比。十幾歲博覽群書,著《皇心》三十卷。十六歲考中進士。著作有《古今通要》四卷。

苗蕃、苗愔、苗恪:潞州壺關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為進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參軍。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戶部郎中。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後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姓宋元

苗訓:河中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宋初,累官至檢校工部尚書。

苗時中: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宋代名宦。

苗仲先:通州人,字子野,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將領。以蔭補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後以保康節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為宋將,累官至天武都指揮使。

苗 履:宋將,累官至天都節度使。

苗傅:上黨人,南宋將領。累官至統制官。後與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於太子,被勤王之師擊敗,並被俘殺。

苗翊:南宋將領,參與了清君側的苗劉兵變,企圖威逼利誘趙構抗金。

苗再成: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傑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敗走真州時,被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如果不是苗再成抗旨不尊,文天祥早就被殺死在真州城下,更沒有後世的《正氣歌》。後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1218)金代驃騎大將軍、留守中都苗道潤,河北九公中的大部分都是苗道潤的手下。

苗善時:元朝詞人,留有詞作《步蟾宮》和《望江南》:

苗道一: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門、第十七任掌門,回首王重陽祖師創教至今的八百年來,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師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

苗好謙,我國古著名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

苗姓明清

苗衷: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有《史閣紀聞》、《歸回錄》、《雪窩稿》。

苗汝霖:明代軍事家,生卒不詳。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進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

苗朝陽: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萬曆五年進士。歷任新蔡、杞縣知縣,以廉能稱。升兵科給事中,官至太僕少卿。

苗澄:字大生,為清初重臣(正一品)。直隸省順德府任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任縣)人,曾任河道總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隸總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光祿大夫等職,約卒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  

苗煥:字爾章,又字文峰,生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歲時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

苗胙土:字叔康,號晉侯,萬曆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於保寧府官邸,兩個哥哥分別是苗有土和苗廣土。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舉人。

苗國綜:清漢軍鑲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狀元,授頭等侍衛。官至天津鎮總兵。

苗坦之: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孫。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嘉慶辛末科進士,官國子監學正銜。  

苗 夔: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

其他:因任官、經商、避兵、躲難遷徙離開得姓故里濟源後向全國發展三大郡望。其中更是名人輩出,稱雄於史。漢朝有長水校尉苗浦,兵枝巧家苗子、新莽國師苗訢、父城長苗萌、幽洲牧苗曾、苗禮、東阿侯苗光。隋有義軍首領苗梁、唐有宰相苗晉卿、御史苗丕、博士苗舜卿父子三人。苗番、苗習愔、苗恪、父子三進士,大曆十才子詩人苗神客、諫議大夫苗拯、畫家苗龍。宋有軍師苗訓、子太子洗馬苗守信、兵部侍郎苗時中、破鬼章的苗授、討生羌鎮洮西的苗都指揮使苗綬、統 官的苗傅,與文天祥聯兵抗元就義的苗再成。金中都(今北京)經略史苗道潤。明兵部尚書作 苗衷、太子少師苗朝陽、僉都敕史苗胙土。

苗姓近代以來

政治界

苗沛霖:太平天國奏王。

苗逢澍,1916年3月生,山西省襄垣縣人。歷任晉綏五地委組織部長、山陰縣委書記。任康定軍分區第一任政委、軍管會主任。曾任中共康定地委書記,西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四川省委常委、省監委書記等職。

苗海南(1904—1966),原名世循。桓台縣索鎮人,企業家、山東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

苗 毅:地師級,曾任陝西警官學校校長

苗常茂:地師級,曾任榆林高專校長、書記  

苗雨潤,字霖森,日本帝國大學畢業。留學歸來,維護民國,護法有功,榮獲“寶光大授嘉禾“獎章,是北京第一屆參政院議員。致力教育事業,創辦公立小學141所,私立霖森高級小學一所,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

苗逢澍,曾任西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苗逢潤,曾任航天工業部624研究所黨組書記,所長;苗楓曾任晉中地委書記

苗潤生:曾任焦作市委書記

苗茂林: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6集團軍司令部直政處長

苗丕一,(1916-2005),歷任中共西藏工委波密分工委書記,西藏軍區第53師師長,中共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第二書記,西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西藏自治區第三屆政協副主席、自治區第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九大代表。

苗永慶,1941年9月19日生,山西省晉城市人,先後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1964年班、海軍航海學校作戰高級班第10期、三軍大學海軍學院1978年班、美國海軍大學參謀班1974年春季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5年班。海軍二級上將,2002年1月24日任台灣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

苗豐強(1946—),字豐健,苗育秀之子,苗華斌之父。山東牟平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加州聖克來拉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有“合資先生”之稱。

苗華(1955年11月—),祖籍江蘇如皋,出生於福州,國防科技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畢業,本科學歷,現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中將軍銜。

學術界

苗 勇,1961年出生於木頭峪鄉木頭峪村,榆林學院體育系主任、黨總支書記;

演藝界

苗天(1925年12月6日-2005年2月19日),本名苗延林,生於江蘇銅山,銅山師專畢業,台灣、香港1960年代-1990年代著名演技派電影、電視劇演員,多飾演反派角色。

苗海忠,男演員,1968年10月6日出生遼寧本溪市,曾用名苗皓鈞,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苗阜:1982年出生於陝西省銅川市王益區,相聲演員。

商界

苗僑偉(Michael Miu,1958年6月18日—),香港著名演員,人稱三哥,也是藝視眼鏡(現時亮視點)的創辦人。

苗圩(1955年5月-),河北昌黎人。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書記。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等職。

苗鴻冰:籍貫湖南,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曾是一名在石油系統從事黨團工作的國家幹部。

苗連生:河北保定人,優秀民營企業家。1987年創建英利,1998年進入太陽能光伏領域,2007年帶領公司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

苗春水:1984年11月22日生於內蒙通遼科左中旗,是中國光通信一線品牌廠商-光潤通科技創始人。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