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餘年的西周時代。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載,周武王姬發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於康城,後人稱其康叔。姬封勤政愛民,治國有方,為民眾所愛戴,死後諡號“康”,子孫便以其諡號為姓,或以封邑為氏。這是康姓的起源。 [1-2]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和河北西南部一帶),秦代,康姓開始向東、西繁衍播遷;魏晉之際,遷入陝西;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北宋初,康氏有遷至福建者;從清代開始,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全國範圍內人口較多,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23% 。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歷史發展
康姓源流
康氏圖騰 一、康姓最早是由姬姓分衍而來。
1.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諡號“康”,後人以祖上諡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是為河南康姓。
2.東周時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劉康,“康”為其名,後世子孫取其名為姓,也稱康氏。
二、源於陰康氏。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說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三、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置都護,那位王子到達中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1-2]
四、出自匡姓。據《宋史》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時為官,為避諱太祖名,改匡姓為康姓。
五、少數民族融入漢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置都護,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將康鞘列即為其祖偉突厥族;另外金時的女真族納喇氏,清代滿族八旗赫舍里氏,達翰爾祖的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回、蒙、瑤、羌、朝鮮、彝、土家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姓。 [1-2]
康姓始祖
康叔封
康叔。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距今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諡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諡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康姓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
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康姓在全國範圍內人口較多,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23% 。在中國大陸,康姓人分布以安徽、四川、陝西、甘肅、山東居多,這5省康姓人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的63% 。
康姓姓氏文化
康姓郡望堂號
郡望
康姓的望郡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華山郡:時間是蕭梁時期。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崇華山郡望者,來自康絢一支,後人依然在今湖北襄陽。
會稽郡:時間是中唐時期。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來自康日知派支和康希銑派支。
東平郡:時間是金元時期。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無鹽(今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來自康曄、康恭支派,後人依然在今山東汶上、河北雞澤、甘肅隴西武山甘谷一帶。
京兆郡:時間是北宋時期。三國魏時置郡名。漢武帝時改右內史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來自康國輔一支,後人依然在江西泰和、四川等地。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與京兆郡內容大致相似。
東平堂:以望立堂,與華山郡內容大致相似。
華山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 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晉陽堂(或晉陽郡):以望郡為堂號,乃匡易康氏之總堂號。
三省堂: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衡山堂:北宋匡改康一支。
康姓宗祠楹聯
南澳縣康氏宗祠(廣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爵譽康氏宗祠
四川省天池康氏宗祠
陝西省安康康氏宗祠
楹聯內容
典故人物
華山懋績;東海名流
康絢、康伯可
少卿六畏;孝友三賢
康澄、康女
明經登第;馳射受封
康希詵、康志睦
蓬蕊峰頭傳名遠;景賢書院播惠長
康濤、康裡脫脫
馳譽明經,少小榮登科第;有聲樂府,文詞待詔金門
康希詵、康伯可
康姓族譜文獻
1、山東省鄄城康氏族譜(一卷):由晉遷魯,弟兄二人,長子端,號仲達;次子方,號仲方。自明永樂二年傳至今,共18世。
2、四川蓬溪京兆康氏族譜(一卷)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廣入蜀。
3、河南省南召縣康氏宗譜(手抄本上下卷):明洪武四年由晉遷豫。
4、福建塔山康氏家譜(二卷):入閩始祖康澄。
5、福建省莆陽康氏家譜(一卷)
6、河南魯山縣鄧家寨康氏家譜(一卷)。
7、四川南江縣康氏宗譜(一卷):入川始祖祝祺公,明末清初由祖籍湖廣麻城孝感入蜀(湖廣填川),已傳39世。
8、河南省社旗縣、泌陽縣、唐河縣康氏族譜(一卷):明天啟七年(1627年)由山西遷入。
9、河南禹州、新野康氏世系譜(一卷):始祖伯從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居禹州順店。始祖昆弟七人:伯亮、伯昌、伯聚、伯盛四人俱在本藉,伯敬遷舞陽,守信遷鞏縣。
10、河南裕西康氏族譜(方城縣)(一卷):相傳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山西洪洞遷居裕州(今方城)。
11、山西省洪洞縣康氏家譜(一卷):記載的是移民播遷情況。
12、河南省泌陽康氏族譜(一卷):始遷祖不詳,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由山西洪洞遷河南泌陽縣羊冊鎮官田窪東康莊。
13、山東省莘縣康氏家譜(一卷):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洪武年間(1386年-1392年)遷於莘縣。
14、河南省鞏義縣康氏宗譜(一卷):始遷祖守信,字朴吾,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遷鞏縣。
15、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譜(一卷):始遷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譜失序。
康姓字輩排行
1、四川蓬溪京兆康氏,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廣入蜀,新擬六十四字派:作善百祥,家道榮昌。崇儒積學,俊秀明良。志遠超群,錦慶錫嘏。烈謨丕承,孝友繼述。清慎仁慈,大業紹基。賢才蔚起,厚祚延厘。知遇維隆,顯達豐功。昆耀光緒,福祿繞同。
2、河南省南召縣康氏,明洪武四年由晉遷豫,字派是:夢倉永建俊,樹憲繼宜陽。廉明思澤尚,富貴安樂長。文元定國本,翰相萬世傳。
3、河南魯山縣鄧家寨康氏字派是:有(振)文榮守先,永世慶光華。天泰敬賢士,長延貴寶嘉。
4、四川南江縣康氏,已傳39世,其前五代的排序為:祺貞雍繼明。
5、河南省社旗縣、泌陽縣、唐河縣康氏,原有字輩:世守先業,家道克昌。聿成仁賢,丕顯其光。新續字輩:繼宗傳寶,英傑志強。功高宏偉,富貴恆長。
6、河南禹州、新野康氏, 字輩是:保龍周朝大,應治振子學。文進玉春泰,孝敬福祿多。禮義家中基,德行百世合。仁壽兆國典,祖宗光耀博。
7、河南裕西康氏,自六世起字排:聖田兆萬全,廣興增富源。仁志禮懷信,鵬龍俊傑獻。國顯民慶貴,德才昌生權。
8、山東省莘縣康氏,起名派字:新庭彥士鴻,朝品升春秋。
9、河南省鞏義縣康氏,衍字世系排列序:立志維喜定,存心乃有成。治平學傳統,溫良慕彪炳。孝先延家久,仁俊睿智明。天高騰鴻鵬,海浩躍繁龍。昱華獻祥瑞,人傑廣惠政。信義昭遠方,和紹萬邦榮。
10、河南省周口康氏,字輩從十三世開始:天永佰如振,鴻好志培光。從二十三世序為:慶平忠曉,雲月紫秀。吉岐喜望,偉澤賢景。瑞雪兆豐,道達方安。公榮惠信,超恩家傑。
康姓姓氏名望
康姓綜述
在中國歷史上,康氏歷代都有著名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康姓單獨列傳者有36位;《中國名人大辭典》收錄了民國以前的康姓名人62個。
康姓先秦兩漢
康泰,三國時東吳人,航海家、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
康姓魏晉南北朝
康僧會(?-280),西域康居國人,世居天竺,三國孫吳時期僧人,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
康因,前秦苻堅太子詹事。
康穆,康因子,初仕後秦,姚萇時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率鄉族3000餘家遷入襄陽(今屬湖北)之峴南。南朝宋政府特設華山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縣)藍田縣,以安置這一批康氏族人,並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
康絢,康穆之孫,在南朝齊時為華山太守,入梁任司州刺史、衛尉卿,南梁名將。 [10-12]
康姓隋唐五代
康僧會
康子元,唐代經學大師,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
康植,開元年間平六胡州,被唐玄宗任為左武衛大將軍,封天山縣男。
康日知,康植子,唐德宗時為趙州刺史,因功累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舉家遷到會稽。
康志睦,康日知子,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以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曾徙涇原(今甘肅涇川縣北),後封會稽郡公,其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為望族,故南方各地之康氏多出自會稽。
康承訓,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唐左千牛衛大將軍,康志睦之子。
康國安,唐朝太學博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唐崑崙,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
康姓宋元
明朝工部尚書康大和 康延澤,從征入蜀,先為成都府都監,後任東川七州招安巡檢使。
康保裔,龍捷指揮使。
康德輿,并州、代州、二州兵馬鈐轄。
康與之,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元代戲曲家。 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裡嶸,書法家。
康姓明清
康茂才,明朝開國大將、蘄國公。
康大和(1507~1577),著有《礪峰集》若干卷,被朝廷譽為一代宗師。
康海,明代文學家。
康正宗,邵陽人,明嘉靖年間舉人,工詩善文,受聘與寧夢龍纂修《寶慶府志》。
康元積,(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
康濤,清代畫家。
康姓近代以來
梁啓超與光緒和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學家、近代改良派領袖,後為保皇會首領。 19世紀後期中國政治學術界一個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曾任工部主事。代表詩篇《出都留別諸公》5首,對國家危亡的命運,表現得十分關切,意氣豪邁。
康廣仁,廣東南海人,康有為弟,“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康有為大女兒,原配張雲珠之女,是清末婦女界的先進人物。
康克清,朱德夫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
康世恩,原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國務委員。
康干生,老紅軍,親歷二萬五千里長征,原湖南省衡陽軍分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康志強(1912-1986),原名康世發,中將軍銜,任海軍副政委,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康林,開國少將。
康烈功(1916-2004),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康健民,開國少將。
康和聲,衡山(今衡東)人,民國時期社會名流。
康辛元,康和聲子,化學家。
康華光,電子技術專家。
康菊英,女,全國勞動模範。
康迪,原中共江蘇省紀委常務書記。
康春林,水稻育種專家。
康富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康象賢,作家。
康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主持人。
康姓研究考證
據《隋書》記載:“突厥亦有康姓”。
《姓纂》、《姓苑》:“衛康叔之後以諡為氏”。
《白虎通·姓名篇》就記載了康姓:“管、蔡、霍、成、康、聃,皆采也。”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康氏,衛康叔之後,以諡為氏。”
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康氏,姬姓,衛康叔支孫以諡為氏。前趙有黃門侍郎康安,前燕有康遷,官歸義侯。宋有康謐,梁有康說。望出會稽、東平、京兆。”
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為衛侯,諡號康,支孫以諡為氏。或雲康叔初食采於康,故謂之康叔,其地潁川康叔城是也。”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