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史姓,中國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史姓源出主要有兩支:第一支源出倉頡之後。倉頡,也稱蒼頡,又稱史皇氏,其後有史氏。第二支源出周太史史佚之後,以官為氏。
先秦時,史姓活動已經遍布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西漢時,山東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視,稱為漢代累世公卿的名門望族,子孫繁衍長生,以山東為基地向江蘇、陝西、甘肅、四川等地發展。到唐宋時,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定居,改變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結構和比重。之後,史姓在各地都有分布。宋朝時期,史姓大約有3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5%,為宋朝第48位姓氏。明朝時期,史姓大約有23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83位姓氏,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西、山東四省,大約占史姓總人口的65%。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史姓的人口已達到250多萬,排在全國第八十五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1%。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史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蘇、遼寧、雲南、陝西,這五省又集中了28%。山東為當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總人口的15%。
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有西周史官史佚;西漢學者史游;東漢溧陽侯史崇;唐朝大燕皇帝史思明;南宋大臣史彌遠;當代作家史鐵生。
史姓歷史發展
史姓姓氏起源
史(Shǐ)姓,源出有:
出自史皇氏
史姓淵源 為黃帝時史官倉頡之後,以官名為氏。據《路史》上指出:“倉頡後有史氏”。又《姓纂》上則指出:“周太史佚之後,以官為氏,漢有史皇孫遜。”另外《中華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倉頡之後。”倉頡為黃帝時史官,人稱史皇氏。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其後有一支以官名為姓,稱為史氏。
源於姬姓
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後,亦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負責記錄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之後,亦多以官名為姓,形成史氏。
源於外夷
“史”漢字演變 出自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國人以國名為氏。隋唐時,西域康國支庶有史國,為“昭武諸國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少數民族
出自唐代有突厥族有複姓阿史那氏,歸唐後簡改為單姓史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有歸附唐朝者,簡改為單姓史氏。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史籍記載:蒙古族實哷氏,亦稱什勒氏,世居烏葉爾拜柴(今黑龍江左岸俄羅斯境內)。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史氏。蒙古族蘇穆察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c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史氏。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史籍記載:滿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赤盞部,滿語為Sigiya Hala,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滿族石富察氏【滿語為Sifuca Hala,世居倭濟(今黑龍江寧安)】,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滿族松吉氏【滿語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和滿族松顏氏【滿語為Sungyan Hala,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史氏。
源於土族,出自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屬於帝王以部落名稱賜姓為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白族、土家族、瑤族、傣族、回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姓得姓始祖
史姓始祖倉頡 倉頡。相傳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人稱史皇氏。他生有四隻眼,善於觀察,見人們用結繩記事相當繁瑣,便發明了文字,在其創製出文字的當夜,鬼神都為之哭泣。因倉頡造字有功,其後代便以其官職為氏,稱史姓,倉頡自然成為史姓的得姓始祖。
史姓遷徙傳播
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約二百二十萬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傳說倉頡為陝西陳倉人,一說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為史姓最早發祥地。東周列國時,各國均有史官,以官為氏者眾多。如晉有太史史墨、史蘇,衛有史朝,秦有史顆均屬此種情況。
史姓書籍 西漢時,史姓有外戚發展成名門望族,從魯國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漢武帝衛太子妃妾)開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為當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廣西、廣東已有史姓。
東漢時,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了史姓歷史上六大郡望,其四為史丹之後,西晉永嘉之亂時,史丹後人史苞避亂至河西建康(今甘肅高台縣),後發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孫崇,東漢封溧陽縣(今屬江蘇)侯,遂舉家從陝西長安縣徙溧陽,後發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後人史節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屬山東,後發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孫史王廣,居長安,後發展成為京兆望族。另有陳留郡,系東漢京兆尹,陳留考城(今屬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東漢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
隋唐時期,有西域史國人入居中原,以史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這兩股新鮮血液的注入,壯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
宋元時,北方戰事頻繁,史姓攜家大舉南遷,明代史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湖北各地。
清代以後,史姓有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者。
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東多此姓,兩省史姓約占全國漢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史姓傳統文化
史姓郡望堂號
郡望
建康郡:十六國前涼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高台西南,北朝魏廢。唐武則天時,王孝傑曾於今高台東南置建康軍,後地入吐蕃。
宣城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為宣州。本表於隋唐常說某州某某郡,都屬這種情形。)
高密郡:西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國,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為郡,移治桑犢城(今山東省濰坊市東)。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內右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陳留郡:秦代置郡,治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史氏族譜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桂陽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陽郡。西晉建興三年(315年),分設桂陽、平陽郡。西漢時,桂陽郡,領縣十一;南北朝時,宋、齊、梁稱桂陽國,陳時又稱桂陽郡;隋文帝開啟九年,一度廢桂陽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又稱桂陽郡;宋稱郴州桂陽郡,設知軍;(今湖南省郴州永興一帶)。
堂號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陽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典出明朝的史可法。史可法於明末以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抗清。城破自刎不成被俘,清人勸降,他堅決不投降,為明朝壯烈犧牲。後人紀念其忠烈而命堂號。
八行堂:出自宋史詔的故事。史詔,字升之,明州鄞縣(今寧波)人,遺腹子,侍母至孝。宋徽宗年間,詔征民間具有八種(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優良品德的人入朝做官。史詔被推薦,但拒絕徵召,攜母逃匿隱居。宋徽宗知道後,詔賜史詔為"八行高士"。"八行"為史家堂號即由此而來。
還有懷溧堂、忠定堂、金朝堂等
史姓宗族特徵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鏡,史姓族人多以此銘為鑑。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漢有名臣史丹,宋有詞人史達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學家史震林等,舉不勝舉。
3、史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孫士壁編史姓字行為:“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又史良書新續《史氏宗譜》,內載浙江餘姚史姓後嗣輩份派語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史姓文物遺產
史侯祠
溧陽史侯祠擁有“江南第一大祠”之稱。本月22日,這裡舉辦冬至祭祖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多位族人代表,結合祭祖,隆重慶賀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史侯祠是東漢溧陽侯史崇宅邸。史崇死後,其孫史茅尚書將故宅擴成為祭祀建築群。此後幾度毀於天災戰亂,後經族人15次修復擴建,至清光緒25年,達到占地60畝、殿堂百餘間規模。據族譜記載,從東漢到清末,史氏家族中官居宰執的有39位,科舉進士569位。
史姓宗祠楹聯
史侯祠
直躬如矢,忠諫伏蒲。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史鮋,字子魚,又稱史魚。衛靈公遠君子而近小人,史鮋屢次進諫不被採納,臨死時對他兒子說:“我活著不能讓國君走正道,死也不能按禮數安排。你把我放在窗戶下。”靈公前去弔唁,見了很奇怪,便問是怎麼回事。史鮋的兒子便把父親臨死時的話告訴給靈公。靈公聽了,驚愕地說:“這是寡人的過錯啊!”很快重用賢大夫蘧伯玉,斥退小人彌子瑕。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史魚是個正直的人啊!政治清明時像箭一樣直,政治黑暗時也像箭一樣直。”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魯國人史丹,字君仲,元帝時官駙馬都尉。元帝病重時要換太子,他直入元帝床前,伏在青蒲上涕泣力諫,使元帝收回成命。成帝即位後,封他為關內侯。
茅廬煉藥,梅嶺招魂。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史通平,從會稽移居蜀地,築茅廬煉丹,據說可成龍虎形,後來白日升天成仙。下聯典指明朝末期的河南祥符人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明崇禎年間進士,歷任西安府推官、右僉都御史、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南京兵部尚書。李自成滅明朝,他在南京擁立弘光帝,加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政。清兵南下,他孤軍固守揚州,城破後自殺未死,為清軍抓獲,不屈被殺。揚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嶺為他築衣冠塚作紀念。
太守世澤,篆書家聲。
——上聯典指周朝時期的太史尹佚,人稱史佚,子孫以史為姓。下聯指史籀,周宣王時太守,作大篆十五篇。
千里過師從席忱,一身報國托文章。
——此聯為南明朝時期的大臣、抗清明將史可法(公元1602~1645年)自題聯。
忠孝立身真富貴,文章行世大神仙。
——此聯為南明朝時期的大臣、抗清名將史可法撰書聯。
閣部勛名常照世,詩書事業足傳家。
——此聯為節選鄧敏怡挽民初參議院議員史澤咸(公元1882~?)的輓聯。史澤咸,字剛峰,山東樂陵人。
蓼花雪汀秀鄉里,翠竹震林綠江村。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史雪汀。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畫家史震林,字岵岡,金壇人。乾隆進士。能詩、工書、善畫,不落前人窠臼。
南波傳世詩書畫,岵岡動人竹石蘭。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畫家史翁,字南波,浙江人,其詩、書、畫有“鄭虔三絕”之稱。左筆書尤為獨步當時,深受成親王嘉許。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畫家史震林,字岵岡,江蘇金壇人。乾隆年間進士,官淮安教諭。能詩文、工書、善畫竹、石、蘭,精八分書,不落前人窠臼。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撰題揚州史可法祠聯。“十日”,指史可法守揚州城陷,清軍入城屠殺十日。
氣吐風雲,勤千秋之略;光依日月,榮二字之褒。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名將史萬歲,杜陵人。少英武,好讀兵書,善騎射。有謀略,屢立戰喵敵聞其名而懼。開皇末年,西突厥達頭可汗屢次侵擾邊境,史萬歲率兵至大斤山,突厥人聞其英名,畏懼而逃,他追擊前去,大破突厥兵。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王府教授史浩,字直翁,鄞縣人。宋紹興年間進士,官國子博士、王府教授、起居郎、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兩次任右丞相。金人犯邊,詔親征。為岳飛等人平反,向朝中舉薦人才,不因私害公。卒諡忠定。
定亂安邦,常懷廟廊大志;出將入相,允稱社稷名臣。
——上聯典指五代後周朝時期的名將史弘肇,字化元,鄭州人。嘗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毛錐子安足用哉!”。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光祿大夫左丞相史天澤,字潤甫,永清人。為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人以比郭子儀、曹彬。諡忠武。
良娣得產皇孫,故儲有後;翰林乞假歸娶,嘉耦相攸。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史良娣,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進,從外祖家姓,號史皇孫,重孫即位後為宣帝,追良娣為戾夫人。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史貽直,十九歲舉進士,入翰林,乞假歸娶,朝野榮之,後居相位二十年。
伏蒲之忠,諫元帝而留太子;知矢之直,進君子而退小人。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都尉侍中史丹,字君仲,魯人,徙杜陵。元帝欲易太子,丹固諫不得易太子,及太子即位,封丹為關內侯。下聯典指春秋衛國大夫魷,字子魚,亦稱史魚。靈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彌子瑕,史魚數諫不從。病將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置屍牖下”。靈公往吊,怪而問之,其子以告,公愕然曰:“寡人之過也。”於是進伯玉而退子瑕。孔子聞曰:“直哉史魚!既死,猶以屍諫。”
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蟬聯,猶有舅甥翁婿;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
——此聯為江蘇省溧陽史氏祠堂聯。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史鶴齡從康熙年間入翰林後,其子史夔,其孫史貽直,侄孫史貽謨,曾孫史弈簪,女婿於小謝,外甥於敏中、任蘭枝、管幹珍相繼為翰林,世稱海內無第二家。下聯典指史鶴齡為丁酉年舉人、丁未年進士,史夔為辛酉年舉人、壬戌年進士,史夔弟史普為己卯年舉人、庚辰年進士,史隨為戊子年舉人、己丑年進士,史貽直為己卯年舉人、庚辰年進士,史貽謨為甲子年舉人、乙丑年進士,其弟史貽簡為癸卯年舉人、甲辰年進士,史弈簪為己酉年舉人、戊辰年進士。
史姓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備註
【全國】史氏譜錄合編八卷
(清)史在 等編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冊
天津圖 南開大學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該族散居於江蘇溧陽,浙江紹興、寧波等地。
【江蘇】史氏吳中派族譜不分卷
/
清初刻本 一冊
上海圖
【江蘇】史氏吳中派文獻譜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續修
清鈔本
南京圖
【江蘇】吳中派史氏家乘表傳
/
清紅杏山樵藏鈔本
蘇州大學
【江蘇淮安】遷淮史氏宗譜不分卷
(清)史懷光鑒修 史雲煥纂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冊
江蘇淮安縣圖
【江蘇淮妥】遷淮史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史久煌重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承澤堂鉛印本 一冊
江蘇淮安縣圖
【江蘇豐縣】古豐史氏長房族譜三卷
/
民國二十年(1931)鈔本
江蘇豐縣孫婁鄉孫婁村
【江蘇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贈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扉頁作《溧陽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乘》。
【江蘇江都】史氏宗譜□□卷
(民國)史濟廷修
民國於九年(1930)木刻本
江蘇江都縣昌松鄉薛河村
存卷1、2
【江蘇】常州史氏族譜八卷首一卷
(清)史圓華等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冊
上海圖
【江蘇常州】史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祐等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冊
美國
【江蘇溧陽】史【氏】務本堂支譜八卷首一卷
(清)史傑傑 史榮祿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務本堂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江蘇湮陽】史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衛輯
清宣統元年(1909)鉛印本
南京博
【江蘇江陰】澄江史氏世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緒二年(1876)懷溧堂活字本 六冊
美國
【江蘇江陰】澄江史氏支譜十卷
(民國)史 編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懷溧堂鉛印本 十冊
歷史所
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蘇宜興】男留史氏宗譜六卷
(民國)史貽祖 史順通等纂修
民國三年(1914)修 民國十五年(1926)世德堂木刻本 六冊
河北大學
【江蘇宜興】史氏宗譜十八卷
(民國)史國瑛等修
民國間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冊
中央民院
明萬曆間初修。
【浙江】史氏譜錄合編不分卷
(清)史璞菴纂修 史墨補修
清康熙間刻乾隆閒補刻本
四川圖
存一冊
【浙江】簫山史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史士璉等修
清嘉慶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史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史晉續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冊
日本 美國
題簽作《蕭邑史氏宗譜》。
【浙江】廬山史氏宗譜二十四卷
(民國)史晉纂修 史錦文刊印
民國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題簽作《蕭邑史氏宗譜》。
【浙江寧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譜六卷
(清)史濟鏗等纂修
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冊
天一閣
【浙江寧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譜八卷
(民國)史濟鏗等纂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冊
天一閣
【浙江寧波】史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民國)史邦直纂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 三十冊
歷史所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豐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冊
上海圖 四川圖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冊
河北大學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九卷
(民國)史泉義續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國十二年(1923)續刻本 八冊
歷史所 南開大學 浙江餘姚梨洲文獻館
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為五修。
【浙江】餘姚史氏宗譜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編輯
清咸豐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冊
南開大學
前後有鈔補。
【浙江】餘姚史氏宗譜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國)史良書續修
民國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冊
北圖 北京大學 歷史所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二部) 哈爾濱師大 浙江圖 浙江餘姚梨洲文獻館
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為九修
【浙江鄞縣】鄞東錢堰史氏宗譜八卷
(清)史悠誠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冊
河北大學
封面作《錢堰史氏宗譜》。
【浙江鄞縣】鄞東上水橫街史氏支贈十五卷首一卷
(民國)史悠情 史濟恂等纂修
民國元年(1912) 預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六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東韓嶺史氏宗譜二卷
(民國)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國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東前徐史氏宗譜三卷
(民國)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浙江象山】關頭史氏宗譜八卷
(民國)秦英鑒重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紹興】史氏譜錄續編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 一冊
杭州大學 日本 美國
【浙江嵊縣】浦橋史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史悠晉纂
民國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縣城郊鄉大浦橋村
【安徽黟縣】金澤【史氏】家譜不分卷
(清)史繼周輯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冊
河北大學
【山東棲霞】史氏族譜書五卷
(民國)史啟利等纂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山東棲霞縣楊礎鄉史家莊 山東棲霞縣觀裡鎮小觀村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續修
清初刻本 一冊
人民大學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續修
清乾隆間刻本 一冊
人民大學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冊
美國
【山東樂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緒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冊
北圖 河北大學(二部)美國
【湖北新洲】史氏宗譜六卷
(民國)史正生 史文榜創修
民國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湖北新洲】史黃氏宗譜十卷
(民國)黃潤堃續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黃林鄉段家山村
【湖南衡陽】史氏宗譜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達門等編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冊
吉林大學
【湖南永興】史氏續修族譜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錄 史悠信續修
清光緒三十一一年(1905)溧陽堂刻本 十七冊
河北大學
缺首一卷,封面作《史氏族譜》,扉頁作《平陵家乘》。
【四川萬縣】裡牌溪史氏族譜十卷
(民國)史錫永纂修
民國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冊
吉林大學
【四川萬縣】史氏支譜正編不分卷
(民國)史封銓纂
民國十二年(1923)萬縣鸛石莊史氏鈔本 一冊
四川重慶市圖
蔣墅史氏支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史來興等修
民國二十(1931)承啟堂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史氏宗譜七卷
(清)史大盛等編修
清咸豐四年(1854)蛟龍塘活字本 七冊
北圖
第七冊殘破較甚。
義莊史氏宗譜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史明弼等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鉛印本 三十八冊
北圖
史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衛等纂修
清宣統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冊
北圖
史氏慶傳宗十二卷
(清)史學班等重輯
清光緒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史氏宗譜不分卷
/
清鈔本 一冊
北圖
史氏家譜□□卷
/
清刻本
北圖
存一卷
參考資料:
史姓字輩排行
江蘇溧陽史氏字輩:“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
江蘇溧陽埭頭史氏字輩:“以忠良顯瓚述是景企嘉彥慶斯衍方正守宗法詩書佩聖賢”。
江蘇高溧十三隻字輩:“繼時必顯崇德尚家修廷獻偉 詩書貽後忠孝承先用增駿福垂裕萬年”。
江蘇豐縣史氏字輩:
遷豐後長房支派:“一惟克敦宗九運復肇宏友恭延緒廣蔚起煥家乘樂遵硯祖訓教誨見天真業隆聲譽遠品端由學純”;
遷豐後二、三房支派:“以寬厚作基用忠孝為先志經德蔚起庶百世永綿樂遵硯祖訓教誨見天真業隆聲譽遠品端由學純”。
江蘇夏莊史氏字輩:“繼致順積美喬期仍愈賢來裔儀悠遠會運昭簡編”。
江蘇埭頭史氏字輩:“君仲原文存世以忠良顯瓚述是景企嘉彥慶斯衍方正守宗法詩書佩聖賢”。
江蘇下莊史氏字輩:“繼致順積美喬期仍愈賢來裔儀悠遠會運昭簡編”。
江蘇泗陽史氏字輩:“傳家以厚為善其昌賢良恆永慧敏業隆寬容安泰洪延茂盛”。
江蘇泗陽桃源史氏字輩:“鴻維嵐慎守廣居碩修聿”。
江蘇如皋史氏字輩:“朝際諸聞氏曾封侍郎常孝有傳家法詩書訓子方功名惟得喜仁義啟中堂”。
江蘇揚州史氏字輩:“宗元以繼克效迪思積美致慶英才雲仍”。
江蘇江都吳橋孫墩字輩:“玉掌善乃升之寶”
貴州貴定史氏字輩:“政事言賓德勛猷盛典忠恩惠廉明義泰略信元功宗位斯陳靖廷學各秉君”。
貴州貴定史氏字輩:“斯章之書朝迪純正顯”。
貴州貴定史氏字輩:“笙紀際廷品光讚美永錫慶祖”。
貴州赫章史氏字輩:“為宗宣盛世守元良洪開大學”。
貴州黔西史氏字輩:“維宗宣勝世守元良洪開大學國顯金章人文遠疏思秉齊芳”。
貴州黔西沙井史氏字輩:“明傳卷尚文載秉述清國恩光登朝顯達道乾福昌”
貴州納雍史氏字輩:“維宗宣盛世守元良洪開大學”。
貴州畢節史氏字輩:“文宗宣聖世守元良洪開大學國憲金章永承祖德忠政法綱名成道遠碧玉顯揚”。
貴州1984年史氏統一字輩:“國運昭彰振興溧陽承啟先訓中立法綱名成道遠碧玉顯揚俊傑盈宇智勇兼長英雄端彥思秉齊芳江山添艷榮漢安邦賢能增廣華典恆昌群星燦耀福壽寧康千秋詠頌富貴高昂”。
河南信陽市光山縣馬畈鎮史家壪史氏字輩:“敦厚承先業興華在啟賢立德致昌大開基世久傳繼續循貽謨航程永向前同展凌雲志福澤延萬年”。
河南平頂山史天澤後裔字輩:“廣文子繼望秉善同濟昌景楷方煥彰有容大剛祥嘉成希言良悠遠開新邦”。
河南偃師史天澤後裔字輩:“漢宣恭顯侯爵鴻業崇光興溧建世立宗拱發真定尚書相連惟賢居趙普天同慶仲良來偃三陽鞏孟魯臨寶襄敬先伯勤可法中武希都明誦永言家祥”。
河南寧陵史氏字輩:“容清恪文德方正家裡傳永昌廣仁化明紹念培元”。
河南柘城史氏字輩:“克明存恪慎作則以才尊功著昌茂久允中布化均星辰如群靈懷海福彩雲紅光亮滿堂長青傳萬春”。
河南臥龍、南召、鎮平史氏字輩:“安鳳國文廷昌金章天錫鴻德”。
河南新野史氏字輩:“清儉則德正代傳永毓芳學業遵家訓文章大顯揚功名冠金榜俊傑朝玉堂”。
河南淅川史氏字輩:良秉朝興 傳守殿明(原八輩)後續六十四輩:清恆華慶 書光前同 向照永建 定有和平 治國寶忠 福長廷政 宏德應繁 俊傑文英 安邦育新 山秀林松 西天全占 培成善榮 學宗春景 義振惠勝 本立多賢 好仁太增
河南尉氏史氏字輩:“廣、書、記、明、清”。
湖南永興史氏字輩:“昭久濟美習庭順財明高”。
湖南永興史氏字輩:“昭久濟美習庭順財明高陽”。
湖南平樂史氏字輩:“師水彌之稱孫公可均齊如添文史永尚學德義世維昌紹承久濟美習庭訓純采名高揚慎終仍復初大中其允從昭文錫光又昌言順汝求時敏同秀茂”。
湖南新田史氏字輩:“光明正大彌顯道德永世昌榮”。
河北獲鹿史天澤後裔字輩:“倫成德天木火土進伯水金玉人繼單乘單紀化永汝成和雲”。
河北獲鹿、山西陽泉史氏字輩:“興啟亨通化咸熙典則祥仰欽尊體注錦向布銘章”。
河北任丘史氏字輩:“濟存明俊美立德樹萬長世繼忠良顯大道貽天方”。
河北滄州史氏字輩:“錫汝林焜淑銘清樹炳坮祖恩貽澤遠萬世永承昌忠信振國運孝友傳家本和善秉先久端品在淳良賢達惟聖學文方保濟祥”。
山東棲霞史氏字輩:“大本汝先樹峻德志克明統緒務可繼延世善永存”。
山東萊邑史氏字輩:“長興嚴得繼其承學化希文廷慶德芝樹”。
山東莒南史氏字輩:“佃蘭佩繼運振明立秀金”。
山東鄆縣史氏字輩:“仁積高增久裔仍衍祚長勤思祖懿訓駿業可重光華茂昌道遠榮厚嘉保祥兆興慶恆殿萬玉承繁連立聲傳傑聖貴滿繼先修啟建同壽朝昭穆遵賢令”。
江西上猶史氏字輩:“君子廷文粵東清發達湖海福祿興寬宏遠大貽謀允碧玉陵雲現龍光”。
江西南昌史氏字輩:“本孎溧陽遷居豫章昭日經濟樹木其芳……汝應國中文明日盛永世昌”。
江西贛南史浩後裔字輩:“君子廷文粵東清發達湖海福祿興寬宏遠大貽謀允碧玉陵雲現龍光”。
江西南昌史氏字輩:“師水彌之卿孫公祖必仕本立自元考起宗在節義紀汝應國中祖述憲章裔世貴端良彥賢美承家桂”。
湖北棗陽、河南唐河史氏字輩:“存興宣祖德修紀復能常勤儉田園闊詩書意味長”。
湖北當陽史氏字輩:“家世昌子襲雲漢兆金章文明承先祖定國永安邦”。
湖北史氏一隻字輩:“興彬文宣政庭嘉良邦承正維宏載紀名肇泰履紹毓德敦本業尚志先忠孝家聲振詩書方克成永著”。
浙江餘姚史氏字輩:“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浙江寧波史氏字輩:“師水彌之卿孫公祖必仕本立自元孝起宗在節義積善致悠久濟美習庭訓英采名芳榮懋功應隆運”。
山西陽泉史氏字輩:“心彥的應言邦國筆宏元紹書培惠庚忠信梅華祿”。
山西陽泉史氏字輩:“宗斗光化士登萬錦芝紹苗文武舉秀澤智勇承厚”。
山西沁源史氏字輩:“文德商朝貞英顯貴奇呈全宗褒直崇本謹守秉良烈光繼熹”。
四川廣元史氏字輩:“俸萬正玉宏秉學章仲廷紹懷清敬禮儒連必可興”。
四川資中史氏字輩:“富貴從新啟英俊顯高明”。
重慶奉節史氏字輩:“敬作正大光明克紹宗功祖榮書禮傳家多孝環宇同樂太平志學吉運祥成秉堯邦顯國盛崇化萬代建樹永維本立常青”。
安徽金寨縣史氏字輩:“立 家 興 賢 良 萬 代”。
安徽壽縣史氏字輩:“思克祖家傳 多豐以自連 振慶方國太 宣元占福仁 添廉貞尚古 百兆萬全成”
安徽懷寧史氏字輩:“友玉萬金良載記應汝永承芳世進謀貽遠家傳善至昌才名昭簡策經絡定朝堂作述咸茨大其祥發自長”。
安徽馬鞍山史氏字輩“重遠文國典,武尚兆月璋。宏觀賢達美,廣立盛庭芳。繼業種明培,治遠有化常。茂大邦家瑞,泩友之勝旺。”
遼寧阜新史氏字輩:“豐永萬洪廷振慶喜田耕品茂學習正”。
廣東史氏一隻字輩:“庭盛經國典詩禮振家傳忠才孝友全”。
河北省分出天津市的史氏字輩:"萬金慶寶玉,勇士占全魁"。
河北省南宮市史氏字輩:東,茂,弘,傑,德,召,祥,瑞,繁,榮,昌,盛。
史姓人口分布
宋朝之前
先秦時,史姓活動已經遍布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西漢時,山東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視,稱為漢代累世公卿的名門望族,子孫繁衍長生,以山東為基地向江蘇、陝西、甘肅、四川等地發展。到唐宋時,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定居,改變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結構和比重。之後,史姓在各地都有分布。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史姓大約有近3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5%,為宋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史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史姓總人口的47%。史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浙江,這二省史姓大約占全國史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江蘇,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18%。全國形成了西部的秦川、中部河南、東部江浙三塊史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史姓大約有23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八十三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史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史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史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西、山東四省,大約占史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布於河北、河南、江西,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20%。浙江為史姓第一大省,約占史姓總人口的19%。宋、元、明期間,史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東部浙蘇魯、北部晉冀豫為中心的兩塊史姓聚集區。
當今分布
史姓人口分布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當代史姓的人口已達到250多萬,排在全國第八十五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史姓人口由23萬激增到250多萬,增長了11倍,史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要低。自宋朝至今1000年,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史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蘇、遼寧、雲南、陝西,這五省又集中了28%。山東為當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以華北、華東為中心的兩個史姓居住區。在600年間,史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同時出現向東北移民的情況。史姓在人群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在魯豫晉、冀京津、陝寧、青海東部、甘肅大部、內蒙古大部、遼寧、吉林大部、黑龍江北部、皖蘇滬、浙江西北角和東南角、湖北大部、川渝北部、雲南大部、新疆西北,史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7%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3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80%的史姓人群。在內蒙古東北、吉林北部、黑龍江南部、浙贛湘北部、湖北南部、川渝中部、雲南西北,史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2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3.8%,該地區居住了約11%的史姓人群。
史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4%,A型占28.5%,B型占29.8%,AB型占9.3%。
史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史姓歷代名人225名,占總名人數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十三位;史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6%,排在並列第六十三位;史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並列第八十三位;史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七十位。
史姓行政界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史官史佚後裔。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漢朝大臣。
史佚:西周初年太史。
史魚:衛國大夫,以剛正不阿、敢於直言著稱。
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
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史氏行政界名人(5張)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20-21]
史思明 :寧夷州(今遼寧)突厥人, 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
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政治家。
史彌遠:(1164—1233),字同叔,明州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中期權相,尚書右僕射史浩之子。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 [25-26]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大蒙古國及元朝初年名將。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
史良:前中國民主同盟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首任部長。
史玉波:(1954年10月~),河北棗強人,曾任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副部長級)、黨組成員。
史文清:江西省政府副省長。
史和平:曾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史姓藝術界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姓學術界
史倫:(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宋朝教育家。
史達祖:(生卒年待考),汴京人(今河南開封),詞人,曾在韓侂胄幕府長期供職。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岡;江蘇金壇人。清朝文學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生卒年待考),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清朝抗英將領。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久鏞: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
史文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智慧城市專家,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史紹熙:(1916.8.19-2000.9.16),原名史紹華,江蘇省宜興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天津大學校長。
史紹熙:原常州中學校長,教育專家。天津大學校長史紹熙和常州中學老校長史紹熙是孿生兄弟,常州中學的史紹熙是哥哥,天津大學的史紹熙(原名史紹華)是弟弟。
史軼蘩:江蘇溧陽人,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內分泌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史姓文學界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
史鐵生
史姓娛樂界
史可:中國內地女演員。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蘭芽:浙江省杭州市人,影視演員。因為出演電視劇《圍城》而成名。
史冬鵬:田徑名將、前110米欄世界冠軍。
史光輝,1998年參演首部電視劇《表演系的故事》,並由此進入演藝圈。
史愛東,2006年3月23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四日,德雲社全體成員為白血病患者、京劇演員陸地園舉辦一場慈善演出,全社演員串演評劇《秦香蓮》。
史姓商界
史玉柱:企業家。
史姓軍事界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澍;河北獻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九軍軍長。
史姓古籍記載
《姓氏考略》 據 《路史》 注云: “倉頡 後有史氏。”相傳倉頡乃黃帝的史官,其後或以官為 氏。
鄭樵亦註: “周太史史佚之後,以官為氏。” 此 例當與倉頡之後以史為氏者同。史之為氏,非獨佚 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興; 晉有史蘇、史黯、 史趙、 史龜、 史墨; 楚有史猈、 史皇; 衛有史鰌、 史 狗、史朝; 齊有史囂; 秦有史顆,凡此之類並以史為 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內史氏、左史氏、 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無別。
《辭海》 載: 相傳 古代史國人來中國,有的即以史為姓。
鄭樵又註: “阿史那氏改為史氏。” 啊 史那氏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
《姓氏考 略》 又註: 唐代有史繼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肅 宗時賜姓史。”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