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孟姓,多源流中華姓氏,漢族孟姓發源地在河南、山東兩地,逐步繁衍播遷至全國各地。
亦有部分孟姓為少數民族漢化孟姓。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3%。
孟姓姓氏來源
孟姓漢族孟姓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
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
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週時期,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
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公孟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
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今尚存,有一部分族人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孟穆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魯桓公之子公子慶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其子改仲孫氏為孟孫氏,公孫敖也稱孟穆伯,家族為魯國三桓之一,孟子亦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山東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孟氏世家始祖,後人御賜有通天家譜,也是孟姓中最大的族群。
秦滅六國後,姓氏統一,不再區分,漢族孟氏以孟為姓。
孟姓蒙古族漢化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里吉歹部,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穆氏、秦氏等。
⑵.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ji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⑶.蒙古族岳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孟姓滿族漢化
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秦氏、穆氏等。
⑵.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為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⑶.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為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蒙氏等。
⑷.滿族孟克伊哷氏,滿語為Mengkyire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等。
⑸.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為Moke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⑹.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孟姓鄂倫春族漢化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kur Hala,漢義“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⑵.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孟姓達斡爾族漢化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莫氏、蒼氏等。
孟姓改土歸流漢化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孟姓遷徙傳播
孟姓人口分布
孟讀音作mèng,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
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
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3%,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58.7%。其次分布於浙江、陝西二省。
以前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32%。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3%。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5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1%。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群。
孟姓山東孟氏文化
孟姓郡堂分支
亞聖堂:因孟子被稱為“亞聖”而名其堂號。
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謂孟母三遷,指注意家庭教育。
江夏孟氏、洛陽孟氏、東海孟氏、巨鹿孟氏、武康縣孟氏、平陸縣孟氏、安平縣孟氏
陽穀縣孟氏:約後周至北宋初(960年前後),亞聖“四十三代裔孟忠,尋敬叔古蹟、訪孟母遺蹤,遷居鄒縣,來居谷邑”,“適值廟貌傾頹,日覩心傷,因此叩募”將孟母祈蠶祠修葺一新。從此孟忠攜眷定居於此,定居後,他一方面在孟母祈蠶祠奉守香火,另一方面依廟辦學,延師授徒,教導四鄉學子,傳承儒家學說,傳播孟母恩澤。孟忠將終身獻給了孟母祈蠶祠,卒後葬於陽穀,後人繁衍成支。
東阿縣孟氏:東阿縣柳河束孟氏由東阿孟氏始遷祖、亞聖第五十一代裔孟福後人繁衍成支。
孟姓家譜文獻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孫孟只祖曾續修家譜。
泰定年間(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將“孟氏宗支圖”刻於碑上,藏於孔廟。
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詳細考證了孟氏歷代世系,也刻石立於孟廟。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續修族譜。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聞鉦組織孟氏族人共同捐資續修族譜,刊印後分發各戶,以便於日後“認祖歸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修編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族譜,分送族眾。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重校《三遷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繼峊主持續修族譜。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續修了《孟子子世家譜》。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纂修《重纂三遷志》。
孟氏族譜規定,續譜之時要將舊譜繳入譜館,一旦新譜修成,要將舊譜銷毀,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譜已經沒有了,如今傳世的只有《道光譜》、《同治譜》兩種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譜》收錄了孟寧、孟潤、孟衍泰在前幾次主持修譜時所寫的舊序,孟繼告為之作了新序。全譜共計六冊、十四卷。
《同治譜》共計六冊、十五卷,由孟廣均作序,收錄了五篇舊序,在內容與編排上,和《道光譜》大致相同,該譜是孟府內保存最為完備的孟氏族譜。
《三遷志》為志孟之書,書名取意於孟母三遷,既是孟氏族譜,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種專志,以志為主,志牒相兼。創修《三遷志》的是明朝沂州道僉事、八蒼溪人史鄂。
《三遷志》始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最後修於清朝光緒年間,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會名流,前後共編修六次,多以三遷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緒本。
現存的有關孟氏宗傳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現立於孟廟東院啟聖殿前東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孫、宣武將軍、鄒縣令孟潤作序。
《亞聖四十五世孫孟寧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圖,立於孟母林內孟氏中興祖孟寧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師亞聖鄒國公續世系圖》碑存於孟廟寢殿院內。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圖》碑存於孟廟寢殿院內。明順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記》碑現存於孟廟啟賢門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圖》碑兩塊現分別存於孟廟承聖門北道東、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記》碑現存於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孟姓通天字譜
孟氏輩分表 《通天家譜》、《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嫡長後裔。孟子四十六代裔,即中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長子孟存,次子孟堅,經過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共計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珏、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十一支有傳人。這十一支即劃分為十一派,孟子後裔自“克”字輩傳到五十六代“希”字輩,共計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二十二人有傳人。其他十一人失傳。這二十二支就劃分為二十戶,前後分支無算。
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如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
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多為單傳,亦有其他分支,從五十代起,孟氏族人開始有意識地在同輩兄弟取名時採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世系,也便於識別、記憶。從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輩字分別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並不嚴格,特別是經過元、明易代之亂,族人四散流徙,給子弟取名時不可能循規蹈矩。
明朝時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優禮。除賜給祭田、免除徭役,還先後特賜十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作為孔、孟後裔子孫的行輩字。
明太祖所賜行輩,從孟子五十六代孫孟希文始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起排,十字十輩;明崇禎年間,報請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輩。
清朝同治年間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輩,並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續修族譜時予以確認和記載。民國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輩,並諮請當時的北洋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一字一輩。後來因為避清朝高宗弘曆諱,改“弘”字為“宏”,避清雍正帝諱,改“胤”字為“衍”。
孟氏合族統一字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孟姓宗祠對聯
四言
亞聖之裔;采卿之宗: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鄒人(今山東鄒縣)。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稱為“亞聖”。下聯典指漢朝時期學者孟卿,蘭陵人。善為禮春秋,時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緒;亞聖之宗:同上(上下聯聯意、聯釋互易)。
昌平世澤;亞聖家聲:全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元至順間加封鄒國亞聖公。
龍山逸興;鹿門隱居:上聯典指東晉時期江夏人孟嘉,字萬年,太尉庾亮領江州時,任他為從事,後為荊州刺史桓溫的參軍,深受桓溫器重。桓溫讓參軍孫盛作文章嘲諷他,他當即作文回答,文章極美。後歷官從事中郎、長史。下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早年在鹿門山隱居。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進士不中,後為荊州從事。詩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其詩清談幽遠,長於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誠生筍;廉德還珠:上聯典指三國時期吳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少從南陽李肅學,性至孝。母親喜歡吃筍,冬時筍尚未生,他進入竹林哀嘆悲泣,筍忽然迸出。後官鹽池司馬、吳縣令。下聯典指東漢時期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後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郡不產穀糧,而海裡出珍珠,前任太守貪婪,逼百姓濫采,使珍珠漸漸移到交趾境內。孟嚐到任後,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們得以重操舊業,商賈流通,人們稱他為“神明”。當朝中征他回京時,吏民極力挽留,使他不得脫身。於是,他在夜裡出走,隱居在一處貧困的水澤地,自己耕種而生。
孝著恭武;道傳孟軻: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其先三世為郡吏,並伏節死難,嘗少修操行,仕郡為戶曹史。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嘗先知枉狀,備言之於太守,太守不為理。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婦竟冤死。自是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後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因曰:“昔東海孝婦,感天致旱,於公一言,甘澤時降。”下聯典指戰國時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之母仉氏,“孟母三遷”歷來為教子的佳話。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梁鴻妻孟光,與鴻遁逃霸陵山中,夫婦相敬如賓。
珠還合浦;節鎮荊襄:上聯典指後漢時期的孟嘗。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孟珙。
五言
五友家聲遠;七篇世澤長: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獻子(仲孫蔑),人稱賢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曾任齊襄王的客卿。因主張不被採用,晚年與弟子著書立說。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他的理論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世稱“亞聖”。著作有《孟子》七篇。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苦吟東野集;親撰長春符:上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陸轉運判官,後任興元軍參謀。長於五言古詩,有《孟東野詩集》。下聯典指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讚,生於太原。後蜀開國國君孟知詳第三子,為兩川節度行軍司馬。知詳病,他監國,後嗣位。據宋人張唐英《蜀檮杌》記載:“蜀末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世一般認為孟昶所題上述聯語,是迄今史書中所見最早的春聯。
篤生周世季;私淑聖人門:此聯為孟子廟聯。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此聯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
教子無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上聯典指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仉氏。孟子幼年時貪玩,愛嬉戲,學人挖墓、學商人叫賣,孟母三次遷居,直至住到學宮帝。孟子曾經廢學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斷正在織著的布來教訓他,孟子從此朝夕苦學,終成大儒。下聯典指東漢時期扶風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鴻的妻子。夫妻隱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織為生。後來到吳,梁鴻為傭工,每天回家吃飯時,孟光都舉案齊眉,以示對梁鴻的敬愛,為世人所仰慕。
七言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詩五字杜陵心: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下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陽人。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所作詩多寫山水景物及隱居或羈旅生活,為李白、杜甫等人所稱讚。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裡過:上聯典出《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寮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孟嘉,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即陶淵明的外祖父,是晉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大將。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桓溫邀集賓客幕僚登龍山宴會,在山頂大擺宴席,飲酒賦詩。大家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間,一陣風颳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這時已經有幾分酒意,只顧觀賞美景,並未察覺。桓溫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孟嘉,不料孟嘉雖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作好,他立即提起筆作文答辯,由於文采甚美而傳為佳話。這是登高覽勝,以至於樂而忘形的故事。在詠重陽節的詩裡,常見有“龍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這事為典故的。下聯典出《後漢書·郭泰傳》:郭泰(公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東漢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貧,早孤,及長,身高八尺,容貌魁偉。曾就學成臯(今河南成臯)屈伯彥,三年,博通三墳五典。善談論,美音制(講話聲音清亮)。初入京師,時人莫識,名士符融,一見嗟服,因此薦於其師河南尹李膺,以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鳥之鳳凰,羽儀未翔。李膺生性簡亢,很少交接,為官獨持風裁,為天下楷模,聲望極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膺與郭泰相見,待以師友之禮,並說,吾識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師。後歸鄉里,衣冠(官員)諸儒(士人、太學生)送至河上,車數千輛。林宗惟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
八言及以上
風落孟嘉不妨舍舊;雨逢郭泰大好更新:同“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裡過”。
鄒嶧雄風,塞兩間正氣;兄弟美質,獲雙珠令名: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下聯典指南朝宋國時期會稽太守孟頭,字彥重,孟昶之弟。昶頭弄美風姿,時人謂之“雙珠”。
孟姓姓氏名望
孟姓古代名人
戰國
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本名孟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勝:是中國東週末年的墨家巨子。
孟齎: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
漢朝
孟喜,字長卿,公元前90-前40年左右出生。漢東海蘭陵人。與施 、梁丘賀同學,各成一家,故《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喜學傳授於同郡白光(字少子)、[沛]翟牧(字子兄,兄,音況),因此《易》又有翟、孟、白之學。
孟光:舉案齊眉的典故說的就是梁鴻、孟光,漢書生梁鴻讀完太學回家務農,與縣上孟財主的30歲女兒孟光結婚,婚後他們放棄孟家的富裕生活,到山區隱居,後來幫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給梁鴻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
三國
孟仁(218~271年),本名孟宗,字恭武,江夏鄂城(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筍”主人公。
孟達(?-228),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子度[註]。扶風(治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奇襲荊州之戰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孟建: 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唐代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雲卿 (725-781),字升之,山東平昌(今山東商河西北) 人,唐朝官員、詩人。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洛陽人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縣)。唐代著名詩人。
孟簡(?—823年),唐朝德州平昌(今濟南商河西北)人,字幾道。人。唐朝時期大臣、水利專家,醫學家孟詵之孫。
五代十國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
孟昶(919年12月9日―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讚 ,字保元,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臺)人,出生於太原府晉陽縣(今山西太原)。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
南宋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號無庵居士。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人,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中後期軍事家,民族英雄,左武衛將軍孟宗政第四子。
元
孟祺:元初名臣,參與編輯《農桑輯要》 時與閻復、李謙, 徐琰,稱“東平四傑”。
孟海馬(?-1354) 元末湘漢紅巾軍將領。籍貫不詳。1352年(至正十二年)初,響應劉福通起義,攻占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房(今湖北省房縣,位老河口市西南)、均(今湖北省均縣,位老河口市西北)、荊門(今湖北省荊門市)等。
明代初期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孝理村(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大孟家村)人。元朝時在山東樞密院任職。朱元璋起兵,他叛元歸降,跟隨朱家父兄南征北戰,屢建功勳,是明朝開國的功臣。
明末清初
孟稱舜:(約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適,號小蓬萊臥雲子、花嶼仙史,是明清之際的戲曲作家和戲曲理論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孟姓現代名人
孟晚舟(Cathy Meng),漢族,1972年出生,任正非之女,中國香港永久居民,深圳大學會計系1993屆校友。擁有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歷任公司財務部門的幾個高級職位,包括銷售融資與資金管理部總裁、賬務管理部總裁、華為香港公司首席財務官,以及國際會計部總監。現任華為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主要負責華為公司的財務運營及管理,包括財務策略、風險管理、融資籌劃、稅務遵從等業務。
孟祥熙,男,漢族,1963年8月生,籍貫山東齊河,出生地貴州興義,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農學學士,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巡視員。
孟廣美,1967年8月17日出生於台灣, 中國台灣演員、模特、主持人。
孟佳(Jia) ,1989年2月3日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市。歌手、演員、主持人。
孟子義(Zoey),1995年12月5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中國內地女演員。
孟美岐,1998年10月15日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演員,女子演唱組合宇宙少女成員。
孟瑤,1983年6月13日出生於山西大同,中國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
孟麗,1989年8月11日生於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在“綜藝滿天星”節目中獲得“最佳上鏡獎”、“最具明星潛質獎”、2011年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