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詳解
探尋中華姓氏之根,傳承家族文化
起源與傳說
崔姓,中華姓氏之一,也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漢族崔姓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少數民族崔姓則為漢化改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8位,人口較多,約420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5%。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占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歷史發展
崔姓姓氏源流
崔[cuī]姓的起源有五個:
崔氏圖騰
1、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為崔氏。”《通志·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伋,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氏,遂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避居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續任魯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字伯基)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南部)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西漢實為“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習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後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2、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一共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
3、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5、源於被土家族同化。
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有二子,長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後後陝西京兆府三元縣東關永清裡黑泥橋崔家村崔宣之後,明徵南將軍崔友,系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陝西咸陽率兵入黔,保境安民,興教化,發展生產。後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貴州沿河祐溪,是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後與當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為今貴州、重慶、四川等境內的土家族崔氏。
崔姓得姓始祖
崔氏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薑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遂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註: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崔姓遷徙分布
崔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2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與遷徙
崔姓分布 先秦時期,崔姓有人曾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時期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崔氏的有12位,出自博陵崔氏的15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清初崔姓進入了台灣。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安徽、江蘇等多省。當時的豫、冀、秦中原地區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豫冀晉、南方江蘇江西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5%。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安徽,廣東,江西,浙江。這十省的崔姓又集中了50%。由此可見,崔姓有大批族人已涉足我國最南端。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
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1%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
崔姓傳統文化
崔姓郡望堂號
郡望
清河郡:治所清陽縣,即今河北清河縣,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為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為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縣),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州一帶地區。
滎陽郡: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分河南郡置為滎陽郡。西晉時期曾被設置為國,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陽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始於東漢。《後漢書·桓帝紀》載:“(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於博陵。”東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於安平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歐陽忞著《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為博陸。”北魏復改為博陵郡,隸屬於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平、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自唐以後,博陵之稱專屬定州。
三相堂:緣於唐代崔氏“三相出諸一門”。崔鉉,字台碩,為唐武宗、宣宗時宰相,會昌三年為中書舍人,後封魏國公。鉉之叔父崔元式亦為唐宣宗時宰相。鉉之子崔沆,字內融,幹符五年為戶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唐僖宗時為宰相。三相出諸崔鉉一門,長達三十餘年之久,被後人傳為佳話。崔氏後人為彰顯祖先的榮耀和對後人的啟迪,故將堂號定為“三相堂”,“三相堂”在貴州沿河及周邊地區倍受尊崇,廣為使用。
世德堂:河北博陵郡蘇州閶門分支泰州虎墩(東台富安)崔氏堂號。先祖在蘇州的“世德堂”,取祖輩德行,代代相承之意,即“世傳事業詩書重;德育人才孝弟先”;“世代光榮旌表義民芳萬古;德音遠播名傳學士顯千秋。”元末(1340-1368年),反元義軍風起雲湧,虎墩崔氏始祖元三公、一世祖重九公,參加義軍張士傑部,農曆丙午年為兵軍。洪武元年,義軍歸附朱元璋徐丞相麾下,調入明宮廷羽林左衛軍,曾征戰山東、北平等地。洪武2年(1369年)攻打慶陽時陣亡。其孫伯一公(伯川)補伍從軍,明正統7年,封為千戶長。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1380年左右隨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隸(清代江南省)淮揚道泰州府海安縣海北一帶。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東台富安),居西場一帶。重九公為虎墩崔氏一世祖。
山東崔氏堂號
山東棲霞 紫現堂 山東曲阜 敦敘堂
山東桓台 魯桓堂 山東博山 和順堂
山東萊陽 萬第堂 山東茌平 報本堂
山東壽光 佳山堂 山東莒州 五蓮堂
和興堂 齊興堂 蘭陵堂 和善堂 永和堂
嶧興堂 樂安堂 齊壽堂 會先堂 昌裡堂
浙江崔氏堂號
餘慶堂 慶源堂 浙江鄞縣 仁本堂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
積善堂 浙江鄞縣章溪 敦耕堂 浙江鄞縣章溪屏山
安徽崔氏堂號
三戟堂 安徽無為濡須 亨敘堂 安徽黃山仙源敦本堂 安徽黃山仙源 石永堂 安徽黃山仙源
崇志堂 賢良堂 中字堂
江蘇崔氏堂號
世德堂 江蘇泰興潤東 慎德堂 江蘇鎮江潤洲
八行堂 江蘇江陰 申錫堂 江蘇常州
廣東崔氏堂號
昌大堂(分堂大衍堂) 保大堂 元獻堂廣東中山秉正堂 永興堂 養善堂晚節堂 清獻堂迪光堂 新德堂敘倫堂 孝友堂
其他崔氏堂號
河南 洪仁堂 修德堂 振景堂 永生堂 永仁堂
山西 五合堂 土地堂 樂天堂 追遠堂
河北 敬先堂 銘恩堂 興人堂 廣興堂 聖德堂
雲南宣威堂 湖南默蔭堂 湖北下怌堂 聚世堂
台灣槐林堂 雲南忠節堂 香港對山堂 廣西文舞堂 江蘇漢王堂 吉林大成堂 黑龍江大帝堂 香源堂 玉心堂 了善堂 聯珠堂 仁德堂 念恩堂 華榮堂
崔姓家譜文獻
山東慶雲崔氏族譜四卷,(民國)崔汝璸、崔毓鑫等續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鉛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日本、美國。
江蘇泰興潤東崔氏續修族譜八卷,(清)崔敦文等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海安虎墩崔氏族譜,(明)崔三錫纂修,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木刻清順治間補修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鎮江潤洲崔氏宗譜六卷,(清)崔元鳴等修,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
江蘇江陰崔氏宗譜四卷,(清)崔紀龍等重纂,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江陰崔氏宗譜六卷,(民國)崔希聖重纂,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崔氏重修慶源堂譜序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章水街道。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明章溪崔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章水街道。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明章溪崔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章水街道。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明章溪崔氏宗譜四卷,(民國)周權纂修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章溪崔氏積善堂宗譜不分卷,(民國)邵國衛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章溪屏山崔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民國)崔前育、應廷賡等纂修,民國十兒年(公元1930年)敦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章水街道崔岙村。
浙江省常山定陽崔氏宗譜二卷,(民國)崔谷亘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招賢鄉招賢村。
浙江省象山崔氏家譜一卷,(清)蔣鳳儀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1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安徽黃山仙源崔氏支譜六卷,首一卷,(清)崔衍祥等重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石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安徽黃山仙源崔氏支譜六卷,(民國)崔祥奎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黃山仙源崔氏享敘堂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崔濤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黃山仙源崔氏敦五堂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崔森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太和崔氏支譜十卷,崔玉峰修,現收藏於苗集鎮西崔莊。
福建浦城崔氏合修族譜十一卷,(清)崔維城、崔映魁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河南項城崔氏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項城縣檔案館。
仙源崔氏敦五堂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崔森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寧鄉崔氏七修族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崔尊高等修,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默蔭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太平仟源崔敦五堂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崔森編,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太平仟源崔氏享敘堂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崔鑄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朝鮮朔寧崔氏三編世譜,總目一卷,(民國)崔鶴九編,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銅版活字印本四冊。
崔姓字輩排行
貴州沿河(松桃、印江、思南、遵義)、重慶酉陽(黔江、秀山、彭水)、四川遂寧(安岳、涪州)、廣西百色(凌雲、東蘭、鳳山)、陝西安康、新疆崔氏字輩:
啟文萬宣顯,崇元廣慶承。
統正洪光照,道德永忠貞。
齊廷仁讓著,乃祖在懷清。
作述貽謀紹,賢才應運興。
詩儒隆晉錫,裕順樹恆春。
立國通謙訓,傳家守鼎銘。
和風開化育,景泰佐時恂。
世澤綿延遠,蕃昌獻治平。
安徽阜陽崔氏字輩:“子富奇景玉、殿文鎮國家、光裕業榮大、永昌萬世華”
安徽太和苗集崔氏字輩:“俊文廣(玉)永,澤潤昌盛,安泰康恆,德裕隆榮,宗耀達慶,福祿壽盈......”
江蘇海安虎墩(東台富安)崔氏字輩:“重大伯叔永,子朝道秉紹,克士之爾我,德隆昌宗廣,世業恆榮慶,群良必肇賢。”
江蘇鹽城西鄉(建湖蘆溝)崔氏字輩:“華振宗宜越(雨),壇林應芾錦,錫廣(鶴、建)兆家興(志),國偉民安富,雄才立世魁,彥群吾亦旺,卓傑永呈輝。”
江蘇東海、山東日照、莒縣崔氏字輩:“基(吉)肇(照)榮(永)維(為)久恩(本)延(元)世科(克)昌書傳興裕遠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國盛孝敬顯宗堂詩禮承紹緒仁德恆禎祥忠厚喜益壽乾坤平安康”。
江蘇濱海崔姓字輩:“輅君意正德昌文,錦允士萬立國臣,柬達家開兆興善,孝敬先仁盛保明。”
江蘇漣水崔氏字輩:“秀玉發廣能(恆)正”。
江蘇泰州崔氏字輩:“紅寶章步世”。
江蘇邳州崔氏字輩:“石岩廷大來 景維兆田茂 宗富合心同 ……”
安徽和縣崔氏字輩:“大有德信……”
安徽岳西崔氏字輩:“與天正華元秀仲吉汝允從長尚勝全學立文可錦啟家尊達道用世顯忠良繼述光宗祖詒謀在義方存仁滋厚福作善致禎祥先澤思同紹詩書慶緒昌”。
安徽蚌埠崔氏字輩:“大天從明同繼無延振統緒興淮海北譜接太(泰)山東樂善傳家永陳村卜兆熊”。
山東冠縣崔氏字輩:“光文興太學 培含鳳致春 詩書勤講說 德性恆明新 常思深體味 可曰大完人…”。
山東利津崔氏字輩:“化芳承傳吉世業永安長”。
山東芝罘崔氏字輩:“廣運熙盛丕咸永昌”。
山東蓬萊崔氏字輩:“連成大紅……”
山東嘉祥崔氏字輩:“遵繩保維,宗功信倫“
山東曲阜崔氏字輩:“洪(宏)玉井……”
山東萊州崔氏字輩:“汝□光百□永有廷啟明鴻天春”。
山東萊陽崔氏字輩:“子其志洪瑞”。
山東茌平崔氏字輩:玉 慶 正 洪 維,永延奇坯傳,懷德本培善,現法在升吉
山東青島崔氏字輩:
東興支派:“九孟成世天文復啟玉含(兆)永延學士(仕)”;
下疃支派:“進本學明顯”;
崔家灘支派:“錫源桂煥坤銘清棟燁坊欽洵松煒坪銳淳柏燦幸鋒濟相煇(輝)均鍾治森煖(暖)基”;
大崔莊支派:“永鳳元(學維)文立宗金潤榮熙壬欽河林燕均”;
山東即墨崔氏字輩:
……永錦文元同桂克明俊德……
山東膠南崔氏字輩:“興士鐸(全祥鋼廣臻)禮(釗恭雄承雲龍文志勇敬)伯(大錦)光(花續緯榮佐佑)東(首)爾(日化有)良
山東平度崔氏字輩:“明德寶錫……”
山東高密崔氏字輩:
大莊村支派:“清松熙培錫潘本照增欽□根烈地鋸”;
另一支派:“紅鳳志萬成敬”。
山東青州崔氏字輩:“九登洪(學)天(景傳)毓(建)繼彥”。
山東安丘崔氏字輩:“西洪林同風”。
山東梁山崔氏字輩:“元鳳(兆)懷瑞(光)相本鎮”。
山東諸城崔氏字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山東利津崔氏字輩:“保連春汝兆憲慶發祥”。
山東東營崔氏字輩:“祥成福貴……”
山東泰安崔氏字輩:“洪嶺昌爾示德已保已德”。
山東沂源崔氏字輩:"寶現(憲)光(廣)恆福祿增祥"
山東淄川崔氏字輩:“玉振寶獻……”
山東臨淄崔氏字輩:“榮克復倫智大學一毓良成玢萬自川士敬以德英曉澤”。
山東寧陽崔氏字輩:
一支:“福華榮全元貴富”;
二支:“朋友冬春明仁義周智文武治民章梅”;
三支:“順水臣揚禮珠”。
山東博山崔氏字輩:“承玉德克昌”。
山東高青崔氏字輩:“振同齊家 富貴榮華”
山東新泰崔氏字輩:“世守家傳錫慶基昌載興以仁咸紹鴻祥”。
山東東阿崔氏字輩:
一支:“文懷玉青衍存心行正道萬古一派傳”;
二支:“成京鴻大海皖徘玉清言存心行正道萬世易貝傳”。
山東寧津崔氏字輩:“長華秀德(榮)萬建”。
山東平原崔氏字輩:“龍雲興書甲學宗”。
山東齊河崔氏字輩:“家傳守宗緒紅學縝晷光”。後續:明、志、益、建、新、興、化、世、昌、瑞、祥、 繼、勝、民、寧、靖、丹、心、保、安、康
山東高唐崔氏字輩:“萬鴻化希明成學肇書興汶唐聚善美崇德繼脈昌敬宗樹孝志庠序含六芳”
山東鄒平崔氏字輩:“福貽永傳雲中守正志光乃先”。
山東鄆城崔氏字輩:“林官玉太師節禮建峰”。
山東單縣崔氏字輩:“才景洪連建永”。
山東單縣崔氏字輩:“同宗思厚新端剛正勤以持家兆卜鴻慶”。
山東曹縣崔氏字輩:“明廣一正教”。
山東蒼山崔氏字輩:
一支:“濟克玉保文慶學”;
二支:“鳳振文學繼建
山東臨沭崔氏字輩:
一支:“鳳廣社會尚在臣宮月”;
二支:“□尊天弘太風三學世廣繼澤震卿□德潤宗昌隆景觀裕正憲錦浩樹照延”。
山東臨沂崔氏字輩:“奇守寶允榮光兆
山東沂水崔氏字輩:“文章德玉錫宏”。
山東沂南崔氏字輩:“兆(召廣)連(新富)紀金”。
山東蘭山崔氏字輩:“鳳永玉山泰景文慶士振”。
山東滕州崔氏字輩:“玉井(景)保(寶)洪(宏)瑞(祥)建國”。
山東鄒城崔氏字輩:“振風令德維存友”。
山東肥城崔氏字輩:“正黃文圭軍史清廣力雲記德洪福兆月保振興龍”。
山東汶上崔氏字輩:“崇本明倫緒思禮振家聲”。
山東日照、莒縣、江蘇東海崔氏字輩:“吉照榮維久,恩延世克昌,書傳興裕遠,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國盛,孝敬顯宗堂,詩禮承紹緒,仁德恆禎祥,忠厚喜益壽,乾坤平安康”。
河南修武崔氏字輩:成生運於俊之風國(芬)明,勛功萬載垂,業績百世名,朝泰安民樂,福德善興隆。
河南澠池崔氏字輩:“友應從連之學鳳殿中雲鴻道書月樂德”。
河南鄢陵崔氏字輩:“皇恩雨露深”。
河南孟州崔氏字輩:“紹清子(嗯)廣貴恭寬信敏惠”。
河南永城崔氏字輩:“大師懷邦雲金(洪)守王廷永傳家”。
河南唐河崔氏字輩:“廣立萬世永慶書端得明照發”。
河南濮陽崔氏字輩:“廣克福三朝常秉新殿朕希旺獻祥瑞光華慶永平”。
河南鹿邑崔氏字輩:“德效首慶由渦家安全”。
河南寧陵羅崗崔氏18~~67世字輩:會殿修本體,敬守希傳方;繼效振法廣,毓興樹德芳;建照超耀憲,延增慶占營;寶貴義志高,永遠生才金;福祿壽瑞祥,長久百萬春。
河南鄧州崔氏字輩:崔成 天春 德亮坤常思 尚應汝從習 之進山玉連 書有克繼明 文鳳咸國榮 永恆士秉立 殿學體建清
廣東惠東崔氏字輩:“建必光堯應愛如德”。
廣東電白崔氏字輩:
霞洞支派:“榮慎南玉登光”。
塘涵支派:“周登大德起”。
廣東羅定崔氏字輩:“君廣日秀肇其永啟世雄松”。
廣東佛山崔氏字輩:“啟維仁雲日”。
湖南長沙崔氏字輩:“榮蔭昌先澤經綸裕繼賢敬宗懷孝友光德慶長延”。
湖南臨湘崔氏字輩:
原派:“千慶福朝友仕伯萬仲丹廷應太長文章華國開培祖詩禮傳家世俊昌”;
乾隆大帝御賜字派:“人亮學純崇仁尚義克召先德永振家聲”。
湖南平江崔氏字輩:
五行生萬物,六合運三光,重厚興啟發,永世樂榮昌,華國文章茂,傳家祖德悠,明良賡盛大,福壽衍洪疇
註:湖南臨湘與湖南平江已確認為同一源,臨湘為福四公支下,平江為樂山公支下,福四與樂山公為堂兄弟
湖南寧鄉、益陽、湖北洪湖、天門、仙桃、鍾祥崔氏字輩:
原派:“世太伯單單元山克安”;
五甲十代名派:“允思顯元廷朝文行忠信安富尊”;
二甲十代名派:“彥單永單時守良道(崇)明開國啟(承)勝(家)”;
五、二甲二十三代下合派:“榮蔭昌先澤經綸裕繼賢敬宗懷孝友光德慶長延日彥廷王自草維之繼光觀應從希立世澤啟賢良文章昭代盛詩禮振家邦祥瑞芳聲大宗枝定遠昌經綸裕端祥誠信結摯交湘鄂今煥彩洪資再生輝”。
湖南衡陽崔氏字輩:“用臣鳴文朝添賜敦本彰先德家”。
湖南雙牌崔氏字輩:“松柏文有達政楚成燈明一二三四五元仕大朝廷”。
遼寧錦西崔氏字輩:“封文顯德克永康祥”。
遼寧本溪崔氏字輩:“振金書景……”
遼寧法庫崔氏字輩:“景田鴻興克泰思齡悅文傳武可烈龍亭連三居魁耀先化朋恆遠敬德人增常盛”
遼寧遼陽崔氏字輩:“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維政天廷尚常紀宏雲萬世慶”。
遼寧營口崔氏字輩:仁毓鳳麟歲,善培勤貴芳,闔庭長印福,翰墨永生香(毓——玉,麟——林)
河北慶雲崔氏字輩:“志朝啟延中首學裕汝澤振峰全”。
河北青縣崔氏字輩:“積廷文天玉金廣本培承先志督守忠傳繼世永昌德和仁裕厚逸千良純寬洪俊理敬容莊孝友秉信樹正倫常聰通睿智亞敏華章興寧祥瑞家富國康”。註:該支崔氏字輩按大甲子循環使用。
河北臨西崔氏字輩:“大善曉子恩建國志占鴻亞天道海永士林仁廷功”。
河北魏縣崔氏字輩:“玉躍志國建,日月光明現”。
四川宜賓崔氏字輩:“朝廷萬順玉學傳家發達遠國正天興得太平”。
四川威遠崔氏字輩:“子成光言廷清正方澤揚益太永興祥嘉士新生盛國中紹明良平華天甫昌江河煒信章宏達奎璵敬師凱卓建剛”。
湖北宜昌崔氏字輩:“百世聲傳芹藻香子孫繁衍邦家光”。
湖北長陽崔氏字輩:“永發大華志孔家(嘉)陽(揚)”。
湖北老河口崔氏字輩:唐全太本然基錫
江西上猶崔氏字輩:“國榮昌宏開少慶”。
重慶渝東崔氏鳳揆公派下(萬、石、忠)八大房字輩:天地玄黃;仁義興昌;宏隆勛昭;景宴齊康;正啟國順。一二三四五;六永錫鍾英;泰極炳坤建;洪模煥陛銘。統緒元亨貞;直方如至誠;修省立大本;果行權常經;育才庠美滿;進化運文明;敦厚崇福祉;豫悅有達人。
上海崔氏一隻字輩:“國正天星(興)順官清民自安”。
寧夏崔氏一隻字輩:“仲興(旺金銀)永泰(魁廣)國(舉選政祥富有忠信盛慶)□守字振景”。
崔氏一隻字輩:“忠良慶尚廣啟治政長庭”。
崔氏一隻字輩:“有本自光昌”。
崔氏一隻字輩:“加佩學寺大道幫君正”。
崔氏一隻字輩:“連書有克吉明文鳳獻國榮永衡士”。
崔氏一隻字輩:“大膺克之文學永啟世代宏昌善良廣繼福遠澤長傳承祖德光明志向家庭清正宜盡振新安守繁榮”。
重慶渝北崔氏字輩:七殿文維五,六永錫鍾英,太吉鴻光照,成模換第明,興正治國順,仁孝以賢君,禮義安邦定,久遠保朝廷
河北衡水故城(原山東武城)南馬村崔氏字輩:“士聖居武城,遠曰養名之,致學德展玉,秀花召榮彥,金。“。
崔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世推三虎;人羨五龍。——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崔氏祠堂 上聯典指唐代中書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祿卿崔瑤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瑤官至光祿卿,時號“三虎”,因官階都在三品以上,又號稱“三戟崔家”。下聯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孫崔渙、曾孫崔郢五人,人稱“五龍”。崔玄暐,明經科進士,歷官高陵主簿、記部員外郎、鳳閣舍人、天官侍郎,為官公正廉潔,深得武則天賞識,長安年間官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因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有功,任中書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稱。崔昪,歷官司刑少卿、尚書右丞。崔琚,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崔渙,長於議論,歷官亳州司功參軍、司門員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亂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薦,於是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肅宗時,官江淮宣諭選補使,選拔人才,不照顧親友。代宗時,官御史大夫,因批評宰相元載而被貶為道州刺史。崔郢,歷官商州防禦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一門孝友;三禮義宗。——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處仁,進士出身,歷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處,宣宗曾說他家“一門孝友,可為士族的典範。”下聯典指南梁清河東武城人崔靈恩,少年時讀遍五經,尤其精通“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和“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在魏時官太常博士,入梁,官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聚徒講學時,聽者常有數百人,後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禮集注》、《三禮義宗》《左氏經傳義及條例》等,共一百三十餘卷。
五原賢守;四皓齊名。——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崔寔為五原太守。下聯典指漢·崔廣號夏黃公,為“商山四皓”之一。
覆甌待相;卻璧鳴廉。——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寫下他的名字,用金甌覆蓋。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安平人崔挺,字雙根,孝文帝時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馬。為官廉潔,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絕,說:“過去沒有楊震之金,今日豈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岳峻;動智淵明。——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後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聯句。
和睦妯娌;善事姑嫜。——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通用聯
八行稱於眾口;三相出諸一門。——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密州文學崔貢,字遷碩、仁和人。端重有學識。大觀中詔天下郡縣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貢入太學,司成考驗以聞,後授密州文學以卒。鄉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聯典指唐代中書舍人、封魏國公崔鉉一門三相。
七言通用聯
中年弍才號大儒;少小博學通百家。——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官吏、文學家、書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縣(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歲進京師,精通天文、歷數等,後舉弍才,被薦為宿德大儒,從政有績,升遷濟北相。下聯典指東漢文學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詩》、《易》、《春秋》,博學多才,盡通訓詁百家之言。後官至司徒。
教民紡織留世遠;立石直筆播譽長。——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尚書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論家,桓帝時任議郎,後遷司馬,出為五原太守,教民紡織。其代表作有《政論》,對當世大膽抨擊,為時人稱頌。下聯典指後魏司徒崔浩,字伯淵,清河人。詔總理史務,監秘書事,作國書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族之災。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唐·崔顥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詩人崔顥《黃鶴樓》詩句聯。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人。開元進士。曾官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黃鶴樓》一詩。甚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黃鶴樓》詩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有《崔顥集》。
蘇少娣能和妯娌;唐夫人善事姑嫜。——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蘇少娣嫁氏,妯娌間常有糾紛,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聯典指唐·崔遠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興寧裡;名卜金甌宰相家。——佚名撰河南省鞏縣白沙村崔氏祠堂聯[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義]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臨洛水,南望嵩山,占地面積達2900平方米,由舞樓、山門、耳房、拜殿、過廳、正殿、配殿、偏殿、庫房、廚房等十餘處建築組成,氣勢宏偉,富麗堂皇,雕梁畫棟,飛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廟式樣。山門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後牆鑲“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閣內設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懸掛著這副孤形的木質楹聯。山門內過道旁,還豎有袁世凱撰文並書寫的《崔繼澤墓表》。祠堂對面,建有一座戲樓,磚瓦木質結構。戲樓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著咸豐壬子(1852年)年間鐫刻的兩副對聯,分別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敘;演忠演孝勸世人莫作閒看”、“刻羽引商此中隱寓春秋意;知往觀來局外須深勸戒心”。早年,祠堂後牆上懸掛著皇帝親書的"欽賜"牌示,凡在官道上過往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務必入祠參拜,無不肅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連禍接,人口損傷慘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後遷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義,自山西省潞安州長子縣興寧村遷居河南省鞏縣白沙村。生有五子,後分為五門。單說次子舉,傳至四世滿時,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標,因作戰有功,被招為親王郡馬,官拜親王府儀賓。
八言以上
慈父神君,民歌遍汲縣;清風高節,師表出增城。——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官吏崔瓊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觀文殿大學士崔與之的事典。崔與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績卓著。諡清獻,有《菊坡集》。
千百載祖德宗功,培根固本,憶先世文臣學士、武將王侯,豈第名覆金甌,獨高唐代;
三萬里川源河嶽,毓秀鍾靈,願後人黼黻簪纓、垂紳縉笏,依舊門排棨戟,大振潛陽。
——崔陽廷、崔顯達合撰安徽省岳西縣沙嶺崔氏支祠聯。
崔姓姓氏名人
崔姓春秋戰國
崔杼(?-前546),又稱崔子、崔武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為齊國執政。齊惠公時為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寵於惠公。惠公死,為高氏、國氏所逐,與國氏出奔衛國。後返齊,靈公時曾率軍伐鄭、秦、魯、莒等國。靈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呂光(莊公),殺太傅高厚。前548年,因莊公與其妻棠姜私通,聯合棠無咎殺莊公,立莊公弟杵臼(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崔姓兩漢三國
崔廣,漢初人,字少通,號夏黃公。與東園公、綺裡季、甪裡先生同隱居商山(今陝西省山縣東),四人鬚眉皆白,故稱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於鄴。魏初,拜尚書。主曹丕為太子。操貴其公亮,遷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為意指不遜。罰琰為隸,後賜琰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南)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為塢長,後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時,為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明帝時,升任司空,封安陽亭侯,後進封安陽鄉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諡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漢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王莽時建新大尹(太守),臨終作《慰志賦》。
崔駰,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是漢代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
崔寔(?—170年),字子真,東漢政論家,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著述頗豐。
崔烈(?~192年),東漢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名不詳,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東漢末年隱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
崔姓晉十六國時期
崔洪(?~291),字伯良,西晉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官至司農、吏部尚書。
崔悅,字道儒,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崔林曾孫,崔宏的祖父。劉琨的內侄,劉群、盧諶、溫嶠的舅表兄弟。盧諶法鍾繇,崔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與盧諶俱為劉琨司空從事中郎,後為段末波佐史。沒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內侯。石虎末崔悅為新平相,為新平郡人所殺。
崔浩,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門之災。
崔姓南北朝時期
崔宏,南北朝時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執掌機要,參與草創過各種制度。
崔靈恩,南朝梁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遍讀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初為北魏太常博士,後歸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官至貴州刺史。常聚徒講學,著有《毛詩注》、《周禮集注》、《三禮義宗》。
崔鴻,字彥鸞,南北朝時期東清河郡鄃縣(今山東臨淄市淄川區)人。著名史學家,撰《十六國春秋》。約生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初,卒於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
崔挺,北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字雙根,少好學,孝文帝(471-499在位)時任光州刺史,大行開化之風,累官本州島大中正、北海王司馬。為官清廉,有人曾贈以玉璧,被挺推卻,曰"昔無楊震之金,今豈有崔挺之璧?
崔姓隋唐時期
崔立,將陵(今山東德州)人,金末自稱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
崔顥與《黃鶴樓》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遊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為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崔致遠,字孤雲, 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國學術界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晚年歸隱,不知所終, 有詩文集《桂苑筆耕集》。
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勛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艷,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護,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安潛,生卒年不詳,字進之,河南人。唐朝末年為忠武軍節度使,著名大臣。
崔琳,唐代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政事開明,開元(公元713-729年)間為中書舍人,累官太子少保。為唐玄宗器重,曾書其名,以金甌覆蓋之。
崔玄暐,唐代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長安初(公元701年)為天官侍郎,歷任鳳閣侍郎、中書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書左丞;其子崔琚,頗以文學知名,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其孫崔渙,官至御史大夫;曾孫崔郢,自商州防禦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監察於史。後人稱五龍。
崔善為,唐代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善天文算曆和斷獄。曾隨李淵起兵,後封清河縣公。
崔日用,滑州靈昌人。舉進士。大足元年,為宗楚客稱薦,擢新豐尉。神龍中,附楚客、三思,驟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復預討韋庶人謀,授黃門侍郎,參知機務。開元中,拜吏部尚書,終并州大都督長史。史稱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轉禍為福,以取富貴”。封齊國公。
崔宗之 ,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歷左司郎中、侍御史,謫官金陵。與李白詩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詩一首。新唐書《李白傳》載,崔宗之與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 李璡、李白、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稱為四仙:“四仙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字昌遐,一說字垂休。幹寧二年(公元895年)進士及第,累遷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為宰相。與朱溫相結,欲倚之除宦官。屢罷政事,均以朱溫的支持再起,先後四拜宰相,時號“崔四人”。
崔國輔,唐詩人。吳郡(今蘇州)人,一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
崔姓宋元明清
崔與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諡清獻,原籍寧都白鹿營 (今江西省寧都縣黃石鎮營底村),幼年隨父移居廣東增城,故《宋史》載其人著有《崔清獻公集》。
崔白,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北宋名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其筆法勁利如鐵絲,設色較淡,改變了宋初以來畫院流行的濃艷細密之畫風。
崔旭(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清代直隸天津府慶雲縣(今山東省慶雲縣)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縣知縣,後兼理大寧縣事,政聲卓著,深受鄉民愛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歸裡,潛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詩話》四卷、《念堂詩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冊)、《津門百詠》(即《津門竹枝詞》)、《津門雜記》,選輯《滄州詩抄》、《慶雲詩抄》,編纂《慶雲縣誌》、《慶雲崔氏族譜》等。崔旭與梅成棟、姚元之皆出自乾嘉著名詩人張問陶(號船山)門下,合稱“張門三才子”。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府魏縣(今河北魏縣)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群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崔紀,康熙末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陝西巡撫、湖北巡撫。先後督順天學政、江蘇學政,治理學。乾隆二年(1737),在陝西提倡鑿井灌田,興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崔乃鏞,(1681-1754),字伯璈,號餐霞,陝西同官縣陳爐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姓近代以來
崔田民(1912-1991),陝西省綏德縣人。第二炮兵原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崔文斌(1917-1998),陝西省綏德縣人。北京軍區空軍原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發,河北省大名縣人。昆明軍區司令部原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崔嵬(1912年-1979年2月7日),山東諸城人,中國電影導演、演員。第一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崔適,(1852—1924) 浙江吳興人,字懷瑾,一字觶甫。初受學於俞樾,與章太炎同門,治校勘訓詁之學。後受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影響,專治今文經學,成為近代今文經學的代表之一。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所著《春秋復始》,以《春秋谷梁傳》為古文;《史記探源》,以《史記》本是今文學,為劉歆所竄亂,及雜有古文說。其他著作有《五經釋要》、《論語足徵記》等。
崔琦(1939年— ),河南平頂山寶豐人,美國國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學家。
崔毅(1930—),山東省蓬萊縣人,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政治部原主任、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崔漢,1935年8月生。高級工程師。曾任廣西柳州電視台副總工程師。1958年在核工業部從事核武器研製工作,中國爆炸物理電子學科創始人之一。
崔大林(1949年——)男,遼寧瀋陽人。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2007-2009),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曾主管中國足協工作。
崔藝華,廣東龍川人,循環集團董事長。
崔健,1961年出生於一個朝鮮族家庭,著名搖滾音樂人。成名曲為1986年的《一無所有》。
崔永元,著名央視主持人,主持欄目《小崔說事》、《小崔說立波秀》、《實話實說》《謝天謝地,你來啦》等,紀錄片《我的抗戰》總策劃、主持人。
崔天凱,1952年10月生於上海,籍貫浙江,第十任中國駐美大使。
崔保安,1948年12月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82年元月畢業於河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現任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崔林,河北人。評論員、財經作家、資深媒體人
崔亞東,1954年12月出生,河北蠡縣人。副總警監警銜。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並於2014年1月23日,當選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崔世昌,1954年2月生,廣東新會人,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崔世昌核數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第十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崔世安,祖籍廣東新會,1957年出生於澳門,第三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崔世平,崔世安的堂弟。
崔華,中國科學院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1962年11月出生,四川安縣人。
崔朝,1961年5月生,河北滄縣人,天津市監察局副局長。
崔亞楠,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導演
崔志剛,1949年生於北京,書法家,作家,編輯、學者。
崔愷,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築師,國家工程設計大師。
崔麗,女,1958年出生於遼寧,籍貫遼寧,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
崔楓林,男,漢族,遼寧瀋陽人,1960年10月出生,1979年9月參加工作,1981年4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經濟師,,現任中共本溪市委副書記、本溪市人民政府市長,擬任中共本溪市委書記。
崔亮,(1986年3月24日-),籍貫遼寧瀋陽,中國短道速滑項目,男子運動員。2003年的短道速滑加拿大分站世界盃的男子5000米接力賽贏得冠軍。
崔文,雲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崔文華,男,江蘇人,1974年1月28日出生,改變歐美選手壟斷舉重大級別項目的中國乃至亞洲第一人。在三屆世錦賽上五奪冠軍,填補了中國舉重在超大級別上與世界冠軍無緣的歷史。
崔玉華,女,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1942年2月出生。曾任北大六院院長。現為《中華醫學雜誌》編委會特聘審稿專家、中華精神科學會婦女精神醫學學組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森田療法應用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女醫生協會理事。
崔子格(Queena),6月25日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中國內地女歌手,畢業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
崔若涵,2005年11月0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大陸童裝平面模特、兒童演員。2005年11月2日生於北京。
崔健,1961年8月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人、電影人。其音樂風格多樣,橫跨搖滾、民謠、雷鬼、嘻哈、中國民樂、放克及電子樂等曲風。
崔林,1982年4月9日出生於中國黑龍江哈爾濱,中國內地男演員。
推薦文章
取名真的重要嗎 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一個好的名字能夠讓人很快就記住了。姓名學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三才五格的取名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才五格能夠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測算出適合你的名字,這對於不會取名字的來說相當好處了。那麼三才五格取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姓池女孩名字有寓意的 池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
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名字看似只是幾個字簡單組合而成,但實際上蘊含著許多深層次的玄機。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存在著微妙的變化,進而形成了整個名字的獨特風格。因此,在給寶寶取名字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名字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希望的風格和寓意。
有創意的鞋店名字 簡單好記的鞋店名字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獨具匠心的鞋店需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而一個吸引顧客眼球的有創意的鞋店名字,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夠為您的品牌賦予獨特的個性,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的亮點。無論是一家新開張的鞋店還是一家想要煥發活力的老店,一個有創意的店名都可以成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吸引更多的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過目不忘的冒菜店名字 一聽就想吃的冒菜店名字
在繁華的都市中,冒菜店成為了美食熱潮中的一股強勁力量。無數食客們紛紛湧入這些店鋪,渴望一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辣味滋味。然而,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引人注目的店名至關重要。畢竟,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店名可以讓顧客們對你的冒菜店鋪過目不忘。
有創意的甜品店名字 好聽高級甜品店名字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美食有著獨特的追求和熱愛,尤其是對於甜品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享受和情感的表達。因此,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吸引人的甜品店名字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甜品店名字呢?
書店名字店名大全集 獨一無二的創意書店名字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儘管網路和電子書的流行,傳統書店依然有著自己的魅力。從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到大型連鎖書店,書店一直是人們尋找知識、享受閱讀和放鬆心靈的場所。然而,要想開一家成功的書店,除了經營的熱情和精神,書店的名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書店名字不僅要引人入店,還要傳達出店內的文化和氛圍。那麼,書店名字怎麼取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走進店內呢?
韓姓女孩起名簡單大方 姓韓女孩獨特洋氣名字
給寶寶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標識。在選擇文字時,我們應該考慮寶寶的個性特點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字,才能讓名字更加獨特、美麗,也更符合寶寶的個性和家庭的期望。
優雅的茶葉店名字 簡單大氣的茶店名字
當你計劃開一家茶葉店時,店名的選擇至關重要。店名不僅代表了你的品牌,還能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一個吸引人的店名能讓人記住你的店,從而增加客流量和銷售額。但是,如何為你的茶葉店取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呢?
網紅宵夜店名字 開宵夜店取什麼名字好
宵夜店名字的取捨,常常能決定一家店的生意興衰。這個小小的命題卻蘊含著無限的創意和商機。一家好的宵夜店名字,不僅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讓人銘記於心。那麼,究竟如何取一個獨具特色的宵夜店名呢?
薛姓起名女孩 高雅有涵養的薛姓女孩名字
取名字是一門學問,要講究很多技巧。如果要逐一道來,估計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首先,給孩子取名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想方設法融入到名字中,否則會失去重點,讓起名變得非常困難。那麼,主流的取名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來選擇一下吧。